• 應急管理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媒體聚焦 >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為增強全民應急意識建言獻策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為增強全民應急意識建言獻策

    www.waka8s.com時間:2019/3/11 9:16:48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次瀏覽

    對災害適當保持“痛感”

    讓應急知識入人心

    ——代表委員為增強全民應急意識建言獻策


    “應急文化建設是促進公眾關注災害、關注安全,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我國在這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設立全國防災減災日、全國消防日、全國安全生產月等,公眾的安全意識得到增強、應急技能不斷提高,但總體上看,我國應急文化建設還處于初期階段。”全國政協委員、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劉春平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應急管理部自組建以來,高度重視應急和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先后組織舉辦了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全國首屆地震科普大會,選擇重要時間點向公眾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利用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氣象、火險、汛情等各類安全提示。前不久召開的2019年全國應急管理新聞宣傳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扎實開展應急管理特色文化建設和科普宣傳工作。

    在信息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情況下,如何找到最接地氣的方式,普及應急知識技能,增強公眾應急意識?有關代表委員進行了“把脈問診”。

    用好用活新技術

    “目前,社會公眾對災害認知程度低,防災減災意識仍然淡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劉春平分析,一方面,我國城市建筑防災標準較低,防災壓力大,農村基本不設防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另一方面,現代防災減災工程為人民的生產生活構筑了一個安全網,對人民安居樂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卻導致一些基層政府和社會公眾過分依賴于這種人為構建的舒適環境,放松了對災害和事故的警惕。

    這一觀點得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周建軍的認同。“就防汛工作而言,近年來我國的水利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大洪水等嚴重災害越來越少,公眾對這些災害的認知水平也因此而降低了。”周建軍解釋,日本地震災害多發,所以當地民眾對地震非常“熟悉”,防范和應急措施做得比較到位。如果一旦公眾對災害越來越“陌生”,就說明社會的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意識變淡薄了。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鄭功成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公眾對災害要適當保持“痛感”,雖然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安全了,但不代表災害就不會發生了,風險是一直存在的。所以還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讓每個人都意識到應急管理、防災減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在硬件方面,我們建設了很多綜合性的科普場館,但里面有關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的內容非常少,單獨建設專門的科普場館存在資源浪費的問題。在軟件方面,中小學現有教材體系中,防災減災和安全教育內容不成系統,應急演練常態化、制度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劉春平說,如今新的傳播手段層出不窮,互聯網、大數據、AR、VR、AI等技術怎么用好用活是個難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崔鵬指出,基層宣傳教育工作還需改進。為此,他今年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建議,開展社區居民參與式災害風險管理,讓社區居民由被動教育變主動參與。

    把科普重點指向基層

    基層是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的一線。應急管理部在部署2019年工作時提出,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計劃,利用多種途徑和手段,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技能,推動應急管理科普宣傳進教材和進學校、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公共場所,不斷擴大宣傳覆蓋面。

    “社區居民是災害的第一響應人,對他們的宣傳教育最為關鍵。而且要抓住兩個重要對象:學校學生和企業員工。因為他們都是有組織的群體,在知識技能的傳播上有鏈式傳播效應。”鄭功成認為,學生學會了防災減災知識,就能教給同學、老師、父母,企業員工也可以將這些知識教給工友、孩子、父母,由此擴大了宣教人員的覆蓋面,實現了防災減災知識進社區、進學校、進企事業單位、進家庭。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建議,在災害發生時,應該借助多平臺第一時間發布預警或撤離信息,再配合日常的應急知識宣傳教育,雙向發力,實現全民災害救助的良好局面,防范災害的連鎖疊加反應,解決災害損失擴大等問題。此外,加強對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方面宣傳人才的培養也非常重要。

    在宣傳方式創新方面,鄭功成想起一段視頻。去年9月8日,云南普洱市墨江縣發生5.9級地震。隨后,網絡上發布的一段監控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視頻中,一名6歲男孩在地震發生后,迅速跳下沙發,直接躲到了冰箱與電視角柜之間的空隙中。直到地震結束,確定安全后,他才逃出了房間。他的避震做法獲得廣大網友點贊,甚至有人評價“這是教科書式的避險方式”。

    “這段視頻就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不僅引發了公眾的關注和討論,還普及了地震應急逃生的知識技能。”鄭功成說,這名小男孩在災害來臨時為何能如此從容、科學避險?因為前幾天老師剛給他們講了地震應急逃生知識。這再次證明,正確的宣傳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工程船隊副隊長金鋒則舉了一個反例。泰國吉普島游輪傾覆事故中,如果遇難者掌握一些水上自救的知識,上船后把救生衣和安全帶穿戴好,后果就不會如此嚴重。這暴露出的問題就是缺乏安全知識。

    把鏡頭更多對準正面典型

    應急文化的形成需要濃厚的應急氛圍。除了普及相關知識,還需要通過宣傳身邊的正面典型,來感染人、教化人。

    去年,烈士閆亞隆、李鐵為、劉乃夫……都在執行救援任務的過程中壯烈犧牲。作為安徽省首位消防形象大使,全國人大代表、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表示:“他們都是最偉大的人,我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們應該多創作和宣傳這些英雄,讓大家懂得珍惜平安生活,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當然,正面典型不僅是救援英雄,還有專業救援人員和為應急管理事業貢獻力量的普通人。“我們的鏡頭應該更多地對準他們,讓公眾認識他們,走進他們,并且逐漸參與到他們的事業當中。這就能形成強大的應急文化。”韓再芬說。

    鄭功成告訴記者,去年8月11日上午,北京房山區軍紅路的某路段發生山體塌方,巨大的山石滾落造成道路雙向斷路,塌方量約3萬立方米。就在大規模山體塌方發生的10分鐘前,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路政局房山公路分局巡視人員及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發現有落石現象,隨后迅速采取應急措施,攔擋行人、車輛通過,才使得這次塌方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意識的培養和增強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每個人參與其中,為之不斷探索、不懈努力,才能達到春風化雨的目的,形成特色的應急文化。”鄭功成說。

    相關資訊

  • 韩国三级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