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應急管理部副部長 尚勇 走出一條新時代大國應急管理之路
機構改革不是做簡單的“物理相加”,而是要起“化學反應”,要讓各種職能和力量的“板塊整合”,真正變成“有機融合”
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許多工作還剛剛起步
依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組建應急管理部。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一方面,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應急管理工作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應急管理部的組建,整合的部門和職能多,情況相對復雜;加之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涉及到公安消防部隊和武警森林部隊退出現役、整體轉制。
應急管理部組建已近一年,目前機構改革進展和運行情況如何?已開展哪些工作?取得怎樣成效?下一步如何發力?《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應急管理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尚勇。
從“板塊整合”走向“有機融合”
《瞭望》:應急管理部機構改革整體進展如何?
尚勇:應急管理部改革總體進展順利,先后整合了11個部門的13項職責,新組建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在機構改革過程中,著力加強職能融合和機構重塑,不是簡單的改名字、換牌子,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脫胎換骨。不做簡單的“物理相加”,而是致力于起“化學反應”,以真正達到1加1大于2的效果。
從組建幾個月來機構運行和實戰情況看,改革成效已經初步顯現,從改革初期各種職能和力量的“板塊整合”,逐步走向了“有機融合”。新時代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已初步形成,組建應急管理部的意圖和要求初步得到實現。
不到一年時間,新體制的綜合優勢初步顯現:初步實現了應急工作的綜合管理,初步實現了應急工作的全過程管理,初步實現了應急力量資源的優化管理,初步實現了向多元災害事故救援的轉變。
從總體看,增強了應急管理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效果看,災害防治和安全生產監管的整體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損失、安全生產事故均有所下降。
《瞭望》:在這次機構改革中,應急管理部涉及到的職能和人員調整較大,機構和人員融合得好不好、質量高不高,直接影響改革的成效。如何更好實現機構和人員的融合?
尚勇: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用制度引領融合。中央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決定和應急管理部“三定”規定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應急管理的職責和任務。圍繞“三定”規定細化方案編制,科學設置內設機構,確保機構和人員編配合理。消防救援隊伍在招錄、使用、退出和日常管理、教育訓練、職業保障、提高職業榮譽感等方面實行專門的管理和政策保障措施,為保證隊伍戰斗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邊組建邊應急,靠實戰促進融合。去年,應急管理部累計啟動47次應急響應,每一次應急響應,都不是一個司局、一個板塊的響應,而是相關部門的整體聯動、立體響應。
比如,在山東壽光百年未遇的洪澇災害搶險救援中,應急管理部調集5000余名消防救援隊員、14支礦山救援隊緊急增援,跨區域開展搶險救援任務,并兩次派出救災工作組,最大限度減少了災害損失。在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重大險情處置中,應急管理部先后派出兩位副部長趕赴現場,工作組成員包括自然資源、水利、地震、消防、救災等多部門的人員和專家,最終成功排除了重大險情,實現了人員“零傷亡”。
三是完善工作機制,明職責推動融合。全面落實24小時在崗應急值守工作制度。研究制定部門應急預案和災種響應手冊,探索建立應急響應專題會商機制,形成救援扁平化組織指揮模式、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模式等,加強應急預案管理,構建應急管理標準體系,健全應急管理標準化工作機制。各單位責任明晰,各司其職,深度融合,運轉優化、協同、高效。
四是強化擔當作為,以使命催生融合。建部以來,部黨組始終注重抓好干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統一思想認識,凝聚起共同的目標追求。廣大干部職工自覺增強履職本領、深入研究工作規律,在災害事故中應急處置能力和化危為機意識不斷提高,表現出干事創業、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展現出能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戰斗力。
五是嚴紀律強作風,立規矩保證融合。以擔當帶動擔當,以作為促進作為,嚴明政治規矩,嚴格紀律要求,強化使命擔當,確保融心合力。
協調處理五組重要關系
《瞭望》:在機構改革過程中,應急管理部堅持哪些原則?著重協調處理哪些關系?
尚勇:應急管理部在機構改革過程中,堅持和把握四方面原則,即: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主動力;堅持依法推進、保障改革;堅持責任引領推動工作落實。
在機構改革過程中,著重協調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統”與“分”、“防”與“救”的關系。按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要求,重點理順與相關部門的職能劃分,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界定好“防”與“救”的職責。應急管理部作為綜合部門,承擔安委會、減災委和抗震救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火等指揮協調機構的辦事機構職責,承擔統籌自然災害防治的主要責任。“防”是各部門工作責任,涉災部門在本行業領域負責預防工作,應急管理部門做好統籌協調和綜合防范工作。“救”是應急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涉災部門要防止事態擴大,做到滅早滅小。
二是統一指揮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關系。建立了特別重大災害由應急管理部牽頭處置和一般性災害由地方各級政府負責、應急管理部統一響應支援的應急處置機制。同時,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和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地方、企業、社會力量等各方面的作用。在去年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處置中,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水文、航道、打撈等專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救援,發揮了很好作用。
三是安全生產監管和自然災害防治的關系。安全生產監管和自然災害防治,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一方面,守住安全生產基本盤、基本面,定期分析研判安全生產形勢,建立常抓嚴管長效機制;另一方面,推動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統籌應對各災種,有效覆蓋防災減災救災各環節,建立快速響應和高效救援機制。
四是平戰結合和強化各項應急準備的關系。突出指揮機制、應急預案、專業救援力量和設施等要素,隨時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準備。精準部署救援兵力和裝備,關鍵時期靠前駐防,枕戈待旦、隨時出擊。強化實戰化訓練,錘煉實戰化本領。科學儲備、嚴格管理救災物資,搭建應急物流網絡,建立應急聯運機制,提高物資快速保障能力。
五是專業救援力量和社會救援力量的關系。發揮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這一應急救援的“尖刀”和骨干力量作用的同時,注重發揮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等應急救援專業骨干力量作用,通過一系列舉措鼓勵、支持、引導社會救援力量有序參與應急救援行動。逐步形成以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體,以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等為專業骨干、社會救援力量為重要支撐和補充的救援力量體系,發揮應急救援的整體合力。
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開局良好
《瞭望》:如何評價應急管理部一年來的運行情況?
尚勇:應急管理部著力解決重救輕防、分散管理的問題,統籌推進各類災害事故綜合防范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牢牢把握“六個堅持”,大力推進“九項重點工程”,重點推進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
組建一年來,有效應對了一系列重大災害事故,安全生產事故和自然災害損失有所下降,各項工作總體順利,實現了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的良好開局。
一是推進完善應急指揮體系。應急管理部組建伊始,部黨組和全體人員快速進入應急狀態,遇有重大災害事故發生,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與前方視頻連線、了解情況,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和專家聯合會商,分析研判災情和發展趨勢,研究制定防范和搶險救援措施,統一調度應救援隊伍和資源,指導應急處置工作。充分發揮國家應對特別重大災害指揮部作用,與相關部門和單位建立會商研判、協同響應、救援聯動等機制。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根據災情預判,提前在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大工程預置救援力量,一旦有事第一時間救援,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災前派出工作組,指導地方排查風險隱患,做好防范應對,災害發生后指導搶險救援,災后就地轉為救災工作組,協助地方做好群眾救助工作。
二是加快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應急管理部組建后,公安消防和武警森林部隊轉制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正從救援理念、職能、方式、力量、裝備、機制等方面加快轉型升級。建立和完善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跨區域應急救援、專業力量和社會力量聯動、軍地應急救援聯動機制,組建27支地震(地質)、山岳、水域、空勤等專業救援隊和7支國際救援專業隊伍,加快建設航空救援力量。建立社會應急力量與其他專業救援隊伍共訓共練機制,推動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應急救援力量格局。
三是推進建立應急科技和信息系統。堅持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管理,統一標準,初步形成全國“一盤棋”整體信息化工作格局。加強災害事故預測預警系統整合,建設空天地一體化的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建立高效順暢的全國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和統一的突發事件信息報送系統,協調水利部、自然資源部、中國氣象局等部門,建立了自然災害預測預警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機制和視頻會商機制。同時,建立應急管理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進先進技術研發應用,著力提升重大災害事故關鍵核心技術,研制一批先進設備和應急產品,提升技術裝備智能化、現代化水平。
四是推進建立應急預案、法規、標準體系。適應新體制新機構新要求,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法律制度體系。結合機構改革實際,推進應急預案和標準體系建設,提高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啟動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修訂工作,完善重大戰略工程和基礎設施應急預案編制管理,研發應急預案數據庫管理系統,開展綜合性應急演練,推動構建以強制性標準為主體、推薦性標準為補充的應急管理標準體系。
五是推進建立信息發布和宣傳動員體系。堅持“一個窗口”對外的信息發布模式,依托氣象、地震、水利、自然資源等監測設施,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應急通信、手持終端等先進技術手段,發揮全國災害信息員隊伍的作用,及時監測搜集災害事故信息,通過全媒體手段及時權威向社會發布預警預報和安全提示,發布災害事故動態、調度指揮、搶險救援、救災救助等信息。
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再發力
《瞭望》:下一步,需從哪些方面著力,加強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提升綜合能力?
尚勇: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許多工作還剛剛起步,要創建一套全新的應急管理制度、構建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還要持續深化改革。
一是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狠抓風險防控責任和管控措施落實,盯緊盯牢煤礦、危化品、煙花爆竹、非煤礦山和工貿、消防等事故易發多發行業領域,開展專項整治,排查治理隱患,堅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強化綜合風險監測、災害監測預警和督促檢查,定期分析全國和重點地區災害風險,提高預警信息發布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強化各項應急準備,健全值班執勤和信息報告制度,加強裝備和物資準備,提前預置救援力量,隨時做好應急準備。
二是建立健全應急救援指揮機制。圍繞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建立應急管理部門承擔重特大災害指揮部協助黨和政府負責同志組織應急處置的工作機制,建立一般性災害由地方各級政府負責、應急管理部代表中央統一響應支援的應急處置機制,建立應急管理部門統籌、相關部門參加的應急聯動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和軍隊的業務協同。加快應急管理部門內部融合,制定各級內部應急預案,完善工作機制,實現內部運轉高效、外部銜接順暢。
三是加快災害事故防范救援能力體系建設。圍繞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能力體系,完善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配套政策。以實戰為牽引,開展崗位大練兵、大比武,形成有效的綜合性救援隊伍執勤訓練模式。加快建設專業救援隊伍,加強和規范地方專職消防力量建設,建立國家應急救援航空體系。開發社會救援力量參與搶險救災網上申報系統,組織全國性社會救援力量技能競賽,引導支持社會救援力量發展。盡快建成全國應急管理大數據中心,加快建設指揮信息網、衛星通信網,實現資源共享、智能應用。
四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和基礎保障水平。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計劃,開展以有班子、有機制、有預案、有隊伍、有物資、有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落實基層組織和單位應急管理責任。積極推行災害風險網格化管理,確保風險防范工作落實到基層。
五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應急管理干部隊伍,為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