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邊改革、邊應急、邊建設,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是如何打造的
“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三年前的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親自向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授旗并致訓詞。從此,這16字便鐫刻在每一位應急管理干部和消防指戰員的心里。
回顧這三年的歷程,2021年11月8日,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應急管理部黨委蹄疾步穩推進各項改革舉措,順利完成了機構組建、職能融合、人員轉隸,理順了應急管理統與分、防與救的關系,實現了從“物理相加”到“化學反應”的轉變,達到了“1+1>2”的預期效果。基本形成了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探索構建了一套全新的應急管理工作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宏偉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進入21世紀后,人類所面對的許多重大突發事件具有高度復雜性、復合性和跨界性。應急管理部成立與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組建,對標“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要,在有效統籌和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力量,著力防范應對各類災害事故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
打造“應急英雄聯盟”!
中國特色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這樣走上專業化之路
2018年4月16日,整合11個部門13項職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
應急管理部組建之后,原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退出現役,成建制劃歸應急管理部,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
在陜西省西安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一站站長助理江永木看來,改革轉隸三年來,消防隊伍最大的變化就是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加快推進,應急救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改革轉隸以來,所有的訓練、考核、比武都是從消防救援的專業角度開展。”江永木介紹,三年來,除了訓練滅火救援的看家本領,很多隊員還掌握了繩索、潛水等技能。“實際救援需要什么,我們就怎么練。”
江永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以前對消防員參加地震、水災等搶險救援并沒有太多要求,但現在,必須要經過專業培訓,拿到如游泳、潛水、繩索等相應資格證書,才允許參加。除此之外,消防救援隊伍建設更加專業,應急救援力量部署更加科學合理。
“以前一個消防隊伍要承擔所有的任務,現在是專業的隊伍干專業的事。”江永木介紹,以火災救援為例,細分出專門針對高層建筑火災的高層攻堅隊伍,針對橋隧和地下險情的地下救援隊伍。此外,各地會根據是否會受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威脅等因素,組建了抗洪、地震等的專業救援力量。
對于三年來消防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的轉變,西藏森林消防總隊那曲市大隊大隊長孔特特同樣印象深刻。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西藏地區自然災害頻發,改革轉隸以來,所在單位特別針對地震、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的救援展開針對性訓練。“我們大隊目前有110人,有59人已經拿到了各類救援資格證書。”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介紹,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堅持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定位,對標“全災種、大應急”任務需要,強化戰斗力標準,加速轉型升級。三年來,新組建了水域、山岳、地震、空勤、抗洪、化工等專業隊3000余支,救援能力明顯增強、行動效率明顯提高、救援效果明顯提升。建設應急救援專業力量,建成地震、礦山、危化品、隧道施工、工程搶險、航空救援等國家級應急救援隊伍近100支2萬余人;地方政府建有專業力量約3.4萬支134萬人。
“目前,我國已經初步構建起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以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以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以社會力量為輔助的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周學文說。
空地一體、轉型升級……
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取得明顯進步
“以往我們單純承擔森林滅火任務,而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面對的是‘全災種、大應急’的任務要求。”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大慶航空救援支隊飛行大隊大隊長蘭海亮這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蘭海亮介紹,改革轉隸前,他所在的大慶航空救援支隊飛行大隊主要面對東北林區,這三年來,為適應綜合應急救援需要,任務區域更大,任務模式更加多樣。
他舉了一個例子:2020年11月底,支隊1架直升機赴河北張家口備戰冬奧會消防安保任務,實現了3個“第一次”,即第一次跨省實施駐防,第一次空地力量協同駐防,第一次全災種駐防。
今年2月,河北省邯鄲市朝陽溝風景區發生森林火災,蘭海亮奉命帶領機組空中轉場600余公里趕赴火場。“當時火點周圍峭壁林立、斷崖密布,我們充分發揮了空中優勢,直升機攜帶吊桶精準灑水,高效把火撲滅。”
三年來,著眼于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蘭海亮所在的大慶航空救援支隊飛行大隊執行任務模式上也有著質的改變。
“我們以前參與森林滅火,主要是空地配合,與其他單位的地面滅火力量共同作戰。改革以后,我們單獨成立了特勤大隊,有了自己的特勤救援力量。直升機搭載特勤隊員出動,由以前的空中救援轉變為空地一體救援。”蘭海亮說。
近年來,蘭海亮積極推動訓練向實戰化、模擬化、體系化邁進,探索空地一體救援路徑,以“直升機+特勤隊員”為基礎作戰單元,開展航空救援模塊化訓練,打造單機組快反突擊分隊,真正給特勤力量插上翅膀。
“除了承擔森林消防任務外,我們已經具備地震、水災、雨雪冰凍等突發災害的水域、山岳、城市救援能力。”蘭海亮如是說。
11月8日,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消防救援局局長瓊色介紹,針對應急救援職責大幅拓展,加快隊伍轉型升級、提質強能,布點組建地震、水域、山岳等專業隊伍,增配各類消防車輛6500余輛、專業裝備器材190.8萬余件套,全隊伍持續開展全員崗位練兵,舉辦比武競賽和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力量前置預置、扁平化指揮等救援機制,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專業能力顯著提升。廣大消防救援指戰員時刻保持應急狀態,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有效應對處置了江蘇響水“3·21”爆炸、青海瑪多7.4級地震、四川冕寧“4·20”森林火災、河北滄州“5·31”石化火災、貴州水城“7·23”山體滑坡、河南“7·20”暴雨洪澇等一系列重特大災害事故。
全新再造重建
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基本形成
“把分散于各有關部門的應急資源和力量整合起來,形成統一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我國應急管理戰線幾代人的夢想。”應急管理部黨委書記、部長黃明在應急管理部掛牌運行之初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說,“組建應急管理部不是哪一個單位改名字,而是一次全新的再造重建、脫胎換骨。”
三年來,應急管理部邊改革、邊應急、邊建設,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強化全災種、全過程綜合管理。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周學文介紹,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和綜合優勢,牽頭建立健全風險研判、信息共享、協同處置、恢復重建等全過程跨部門聯動機制,提高了應急管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防抗救一體化工作合力明顯增強。積極推動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建成部、省、市、縣四級貫通的應急指揮信息網,搭建應急物資全程監管溯源平臺,構建應急管理“一張圖”、大數據平臺和衛星監測系統,實現危化品重大危險源、煤礦等全面聯網監測,災害事故風險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高,自上而下的應急指揮體系基本建立,應急力量分布和統籌調動科學順暢,“全災種、大應急”綜合救援能力明顯提升。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宏偉看來,應急管理部的組建,發揮了推動形成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的主導作用,打通了以往橫亙在各個部門、層級間的阻隔,使得各方面的資源力量得以整合,從而全方位應對各種風險。
王宏偉介紹,應急管理部成立后,承擔國務院安委會、國家防總、國家森防指、國家減災委、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等5個議事協調機構辦公室職責,借助這5個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統籌和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力量,構建了一套全新的應急管理工作體系。
比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最為吃緊時,應急管理部及時部署湖北省消防救援隊伍119報警臺啟動新工作機制,在全面接受防疫指揮部統一調度的同時,受理社會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涉疫報警求助,在病員轉送、物資轉運、洗消殺毒、排水排澇、緊急送水、高空救助等方面發揮突出作用,為醫療衛生機構和人民群眾及時提供幫助。
據應急管理部不完全統計,僅2020年2月28日至3月3日期間,湖北省消防救援隊伍接受涉疫勤務處置任務1685起,轉運病員3019人,防疫洗消殺毒561.55萬平方米,運送物資4144.9噸。
2021年春節期間,多地氣溫回升,森林草原火險進一步提高,局部地區達到危險級別。對此,應急管理部會同多部門提前會商研判,9萬消防力量保持應急狀態,確保遇有火情快速反應、安全高效處置。
今年7月河南連降暴雨引發險情時,應急管理部第一時間啟動消防救援隊伍跨區域增援預案,調派河北、山西、江蘇等7省消防救援水上救援專業隊伍1800名指戰員、250艘舟艇、7套“龍吸水”大功率排澇車、11套遠程供水系統、1.85萬余件(套)抗洪搶險救援裝備緊急馳援河南防汛搶險救災。
據悉,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累計組織830次應急會商,啟動246次應急響應,先后派出603個工作組深入一線,有效應對處置了河南鄭州特大暴雨、云南漾濞和青海瑪多連續地震、2020年全國嚴重汛情、西藏林芝森林火災、貴州水城山體滑坡、金沙江和雅魯藏布江堰塞湖、山東壽光洪澇災害,以及河北滄州油罐爆燃、山東棲霞笏山金礦爆炸、福建泉州酒店坍塌、江蘇響水化工廠爆炸等一系列重特大災害事故。
11月8日,周學文介紹,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國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2018-2020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較應急管理部建部前三年分別下降了26.9%、27.6%,其中重大事故下降41.9%、39.7%,特別重大事故下降66.7%、77.1%;全國已連續25個月沒發生特別重大事故(死亡30人以上),打破了歷史記錄。同時,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國自然災害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比建部前三年分別下降41.5%、6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