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安委辦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工作現場推進會
書面交流材料摘登(下)
以“城市大腦”推進風險監測預警
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通過開展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消除了一批城市安全隱患,特別是以“城市大腦”建設為統領,條塊結合開展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有力推進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多年“雙下降”。
固本強基,著力健全城市安全工作機制。宜昌市委、市政府出臺《宜昌市安全生產工作責任清單》,明確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及部門工作職責清單,市、縣(區)政府建立安委會+專委會“1+N”監管體系。同時,該市出臺社會救援力量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市、縣、鄉分級建強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社區組建應急救援志愿者服務隊。
科技賦能,著力推進“城市大腦”建設。 宜昌市以“城市大腦”建設為統領,構建“網格化+大數據+大服務”高效治理模式。應急管理部門建設指揮大廳、暢通三網(指揮信息網、局域網、政務網)和視頻會議系統,將全市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煙花爆竹企業、尾礦庫數據接入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氣象、公安、水利、林業、消防等部門在“行業小腦”中開展水旱災害防御“、兩客一危”、森林防火和社會消防等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突出重點,開展城市風險監測預警建設。宜昌市開展城市管網普查,建成城市管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編繪地下管線圖。同時,建設宜昌市城市橋隧智慧管理平臺,對橋隧結構等開展監測。
宜昌市的“智慧消防”系統實現人口、房屋等11類信息實時聯通,形成統一的消防信息資源體系,并將城區1100家高危單位和重點單位接入消防管理云服務系統,實現消防高危和重點單位消防設施日常巡檢和整改情況可視化監管。
宜昌市在建設項目工地人員出入口安裝人臉識別設備,實現對建筑工地關鍵崗位人員到崗情況統計、農民工安全培訓、特種人員持證上崗人臉識別分析和報警。同時,對37處危化品重大危險源、17座尾礦庫實現氣體、液位、溫度、人員、機械設備等運行狀態動態監測預警。此外,將全市2557輛“兩客一危”以及校車納入重點車輛智慧監控平臺,實現對超速、疲勞駕駛、接打電話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監測預警。
下一步,宜昌市將成立城市風險監測預警建設工作專班,由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相關市直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強化資金、政策和人員等保障,定期召開聯席會議。 同時,將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工作與“城市大腦”高度融合,采取“人防+技防+群防”的方式,分行業領域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分中心。應急管理、住建、城管、消防、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將實現數據互聯共享。
科技強安提升城市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湖南省常德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湖南省常德市通過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建設,城市安全源頭治理得到進一步加強,安全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事故起數逐年下降,已連續12年未發生重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在城市安全風險預警監測系統建設方面,常德市已建成重點領域監測預警系統18個,實現了對危化品、建筑施工、消防、道路交通、應急物資管理等行業領域的信息化監測預警。另有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電梯物聯網智能信息管理平臺、地震監測預警系統正在建設之中,預計近兩年陸續完成建設。
常德市委、市政府將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作為從本質上提升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來統籌推進。
以舊城改造為契機,強化城市生命線安全風險監測。常德市結合市政道路建設及“三改四化”提質改造等工程,對城市綜合管廊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全面普查,并充分考慮安全因素,將綜合管廊改造與安全監測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在此基礎上,整合各行業和權屬單位的管線信息數據,建立了常德市地下管線信息平臺,實現了數據輸入和輸出、數據編輯、屬性查詢、數據統計、綜合分析、三維場景漫游等多種功能,并與“智慧常德”服務對接,實現管線信息的互聯互通。
以上級政策為依托,推進重點領域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常德市按照應急管理部、工信部統一部署,全面推進危化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率先建設了包含火災自動報警云監測、可視化聯網報警、智慧用電安全云監測、建筑消防用水智能監測、安全隱患巡查五大子系統,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創建了“智慧消防”高樓監管模式。
同時,常德市抓住湖南省委、省政府推廣“湖南交通兩客智能監管系統”機會,大力推進交通兩客智能監管平臺建設,實現對全市“兩客一危”車輛、駕駛員、企業的全覆蓋智能監管,并逐步覆蓋農村客運班線及貨運車輛。
以示范創建為抓手,補齊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建設短板。常德市重點建設了集應急管理與服務、城市安全風險防控、數據共享為一體,兼具監管監察、監測預警、指揮調度、政務服務、輔助決策五大功能的市應急綜合應用平臺及公安大客流監測預警系統,并計劃與“城市大腦”建設對接,實現一網統管。
以社會資本為助力,豐富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方式。常德市采取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政府出資扶持,接入數據平臺,加強運行監管的模式,新建了一批、整合了一批、升級了一批社會安全風險建設預警信息化平臺,實現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的多元化,緩解了政府資金投入壓力,確保平臺后期的更新和維護投入。如在電梯設備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方面,常德市采取試點先行的方式,建立了具備電梯故障管理及預警功能、一鍵式故障報警功能等的“電梯物聯網智能信息管理平臺”,預計今年內可落實1000臺電梯的組網運行。
下一步,常德市將成立由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同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常德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推進步驟。
聚焦防范風險 做好預測預警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把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初步建成燃氣、排水、橋梁、綜合管廊、軌道交通、建筑施工、氣象災害等七大類28套監測預警系統,城市運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整合優勢資源,搭建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中心機構班底。南寧市以城市應急聯動中心和應急管理局指揮中心平臺為基礎組建綜合監測預警機構。同時,將安全生產、森林防滅火、防汛防內澇、地震監測等分散于各部門的業務信息系統及其他應急資源歸集到應急指揮中心,實行統一調度。目前,南寧市城市應急聯動中心核定編制40人,編外人員50人。
聚焦化解風險,健全首府城市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工作機制。南寧市摸排所有重大危險源,全面接入南寧市安全生產綜合信息平臺,并繪制“紅、橙、黃、藍”四色等級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對城市建設發展造成安全距離不足或者已經處在城市建成區的城市重大危險源企業實施一企一策搬遷改造,擴大城市禁燃限放煙花爆竹范圍,建立城市重大項目評估論證機制,嚴格控制城市風險增量。同時,南寧率先在廣西開展小化工安全專項整治,初步完成對1200家企業的甄別、確認和風險排查,防止城市風險變量。此外,南寧市出臺城市橋梁、地下空間、地下管廊、軌道交通、電動自行車、建筑垃圾消納場等一批城市安全管理的配套地方性法規,啟動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避難場所管理等地方性立法工作。
打造智能系統,構架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中心技術支撐。南寧建設綜合管廊監控系統及地下管線地理信息系統,實現城市生命線一個平臺全程掌控,建設項目全程監管。利用排水智能調度系統,會商研判城市排水、排澇形勢,指揮調度防澇排險力量。 運用大數據技術建設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提升預警發布、應急響應和協同處置的能力水平。
建設模擬模型,升級城市防洪排澇監測預警平臺功能模塊。在防洪排澇數據模型基礎上,南寧市對主城區防洪排澇能力進行評估、對現有城市防洪排澇的預警響應體系進行預演分析,修訂預警響應預案體系。在二、三維基礎地理環境的支持下構建信息化平臺,具備排水設施管理、暴雨模擬、內澇預警發布、監視跟蹤等功能,能夠回溯歷史、瀏覽現狀、展示未來,實現洪澇監測預警。
織密基層網絡,夯實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基層基礎。南寧市還全面整合部門信息員、綜治網格員、微型消防站救援隊員等應急力量,依托小區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公司,組建八桂應急先鋒社區響應隊住宅小區分隊,打造防災救災網格化管理升級版。 今年,八桂應急先鋒建設將實現網格全覆蓋,隊伍規模擴充至3.6萬人。
下一步,南寧市將成立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構建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管理體系。同時,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支撐平臺。以應急聯動中心接處警系統為基礎,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平臺,實現“一張圖”實時掌控城市運行態勢。
科技與機制同發力促城市安全發展
貴州省遵義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貴州省遵義市出臺多個文件強調要建立安全科技支撐體系,把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工作體系建設作為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工作的主要抓手,推進城市安全發展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遵義市連續17年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降”,連續8年未發生重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監測預警工作組織保障方面。遵義市成立以市長任組長,常務副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并組建工作專班推進。同時,邀請專家指導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工作體系建設等工作,建立了全市應急管理專家庫,首批聘用156名專家入庫,為全市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等工作提供專家服務。
道路交通安全風險監測方面。遵義市對全市144家重點企業、6917輛重點車輛、5208名重點駕駛人進行監管,最大限度從源頭消除隱患。今年以來,遵義市預警攔截現場處罰各類交通違法3.9萬余起,有效震懾了違法行為。 城市給排水和防洪監測方面。遵義市通過給排水調度系統,對轄區內的供水廠、網、泵站進行精準調度,確保供水管網設備的安全高效運行。
城市火災風險智能感知預警方面。遵義市積極推廣應用物聯傳感、火災煙霧監測、視頻監控等感知設備,實現消防數據物聯感知、智能感知。2022年底前,遵義市將組織建成城市消防大數據平臺。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方面。遵義市實現對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2986處清單化管理,在737處隱患點安裝普適性監測設備1789臺,在511處隱患點安裝自動化監測設備共3158套,實時掌握自動化監測設備運行情況和預警信息,確保預警能夠及時處置。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方面。遵義市應急管理、氣象、自然資源、水務等部門建立了預警信息聯合發布機制,通過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及時向公眾發布各類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目前,遵義市應急指揮中心已接入水務、氣象、公安、交通等多部門監測預警數據,完成一、二、三、四級危險化學品監測預警系統企業數據采集上傳工作。
下一步,遵義市將健全城市運行風險研判評估體系,建立“安全風險管理信息平臺”,繪制安全風險電子地圖,編制責任清單。同時,完善城市安全風險監測綜合應用平臺建設。綜合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進信息技術與城市安全風險監測的有效融合,建成監測預警綜合性應用平臺。 此外,全市還將建立社會力量參與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工作體系,系統構建多方參與、各出其力、相互協調的多元共治監測預警治理架構。同時,動員廣大市民參與應急自救互助,拓寬社會公眾參與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工作的渠道。
風險防控 科技支撐 社會共治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
近年來,北京市通州區以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為抓手,將安全發展融入城市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的全過程,特別是使用科技手段助推城市安全發展,筑牢筑實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工作體系框架。目前,通州區已完成277個具備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的智慧社區、村莊建設。
城市生命線風險監測預警情況。通州區建成地下管線數字化管理系統三維平臺。該平臺具有地下管線施工安全監管、管線數據查詢、數據更新、應急響應等多種功能。同時,通州全域實現燃氣管網可監測,已完成通州新城155平方公里內各類燃氣設施的智能化分級改造工作,總體上提升了燃氣管網的預警能力、預控能力及應急處置能力。此外,通州區科學有效利用地下管線信息普查成果 ,向全區在施工地提供全區供水、熱力、電力、通信等八大類14小類城市道路地下管線圖的查看、現場指認服務,防止盲目施工對管線造成破壞。
城市綜合管廊智慧風險監測預警情況。目前,通州區正穩妥有序推進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實施工作,建設里程近70公里,在北京市占比最大。通過統籌全區管廊資源,管理人員可以及時對管廊運營管理單位、入廊管線單位、附屬設施、系統設施、人員巡護等進行統籌統管,實現管廊全生命周期監管、預警發布和應急處置聯動。如果“地下”有問題出現,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問題所在的位置、性質、形成的大致原因等,并及時統籌協調責任單位啟動應急預案進行安全應急維護,極大節省了時間和人力成本。
城市道路交通風險監測預警情況。通州區正致力于建設智能、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系統。2020年10月13日,通州區政府正式發布啟動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綜合管理平臺建設,該應用場景項目圍繞全域路網交通運行場景,引入了數據共享交換、視頻結構化算法技術、視頻分析技術、區塊鏈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該平臺將智能化識別和發現車輛路側停車、交通事故、占道施工等情形,提高交通突發事件處置效率。
風險評估、災害預警、應急救援建設情況。通州區持續推進旅游、交通、建筑施工、工業、危化等重點行業領域全覆蓋安全風險評估,建立健全城市整體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體系,編制完成安全風險評估報告,繪制安全風險地圖。同時,通州區加強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目前共有氣象監測站66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精度及發布機制也更加完善。此外,通州區組建高層建筑、地下空間、水域救援、森林消防等專業救援隊伍,與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簽訂安全合作協議,扎實推進京津冀協同應對事故災害工作。
下一步,通州區將加強集約化建設,實現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數據的匯聚接入、整合分析、共享共用,進一步促進各部門的信息融合。
加強風險感知提前研判趨勢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
近年來,上海市浦東新區在推進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全天候、全過程的城市運行綜合管理體系基礎上,全面加強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工作體系建設。著力增強對城市安全風險的智能感知能力、對城市運行趨勢的提前研判能力和對城市突發事件的即時處置能力。
浦東新區在在浦東城市運行綜合管理體系的全方位支撐下,圍繞城市運行安全,聚焦重點領域,加強統籌融合,強化系統集成,初步形成科學化、系統化、精細化的平戰一體運行模式。
構建協同高效的工作體系。浦東新區在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建設過程中,集中所有城市運行管理事務,將城市運行安全納入重點事項管理,兼具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中心功能。構建“1(區城運中心)+29(專業部門)+39(街鎮和特定區域城運分中心)+1370(村居)”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市運行綜合管理體系,將公安、消防、市場監管、城管執法、生態環境、建設交通等29個區級單位和部門及街鎮和村居納入城運體系,形成指揮統一、協同配合的高效運行模式。
構建智能多元的應用場景。浦東新區把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融入浦東新區“城市大腦”統籌推進,推動城市安全風險監測和分析預警。同時,以風險監測為基礎,通過對不同監測體征進行綠、黃、紅分色預警,創新技術賦能分析研判。在危險化學品管理方面,著力加強全區3700余家危化企業信息化監管,重點解決80多家重點危化企業風險監管智能化,并逐步向實現危險化學品全生命周期監管推進。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通過公安、建交、城管等多部門協同,通過后臺管理系統開發及深化場景實戰應用,實現對場景平臺中動態監管、風險監管、信用監管及分類監管指標數據關聯。在自然災害風險監測方面,結合氣象、水位、雨量等監測數據,實時發布預警響應等級信息,為處置應對提供決策支撐。
構建動態即時的預警平臺。浦東新區設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整合廣播、電視、互聯網、政務微信、電子顯示屏等信息發布渠道,按照“分類管理、分級預警、平臺共享、規范發布”的原則,開展預警信息發布工作。
構建聯勤聯動的處置模式。在區層面,浦東新區建立區應急管理局、區總值班室和區城運中心“三位一體”管理模式,要求與城市安全密切相關的110、119、120部門派駐人員在區總值班室和區城運中心聯合或集中辦公,并實行全天候運行。在街鎮層面,規范街鎮城運分中心管理標準,加強部門協同,參照區模式構建高效協同處置模式。
下一步,浦東新區將編制浦東新區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工作體系總體方案;形成綜合監測數據共享示范,打造區應急管理局數據匯聚共享平臺;綜合監測預警應用示范,打造形成“態勢全面感知、風險全面預警、趨勢智能研判、突發處置高效”的綜合監測預警信息化平臺;明確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誰牽頭、誰負責、誰建設、誰監測、誰指揮、誰處置”,制定一套工作規范標準。
運用智能模塊為城市治理助力
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政府
上海市松江區長期以來重視城市運行安全工作,在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和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工作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全區已形成1個區級綜合平臺,18個街鎮、經開區綜合平臺,建成包含相關委辦局專業平臺的“1+18+X”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
以強大的頂層設計規劃城市安全運行和風險監測體系建設。松江區成立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在網格化框架基礎上,成立了區、街鎮(經開區)城運中心,實體化運作兩級城運體系。
以積極創新的探索精神落實各領域風險監測工作。在各領域風險監測工作方面,松江區持續推進城運系統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子系統、行人非機動車電子警察等項目建設。目前,區內15家渣土運輸、12家攪拌車運輸、1家環衛企業名下的680輛營運性車輛均已安裝駕駛行為監控報警設備。
同時,松江區推出廠房、倉庫二維碼建設,對廠房倉庫創新采取“消防風險分級量化評估”治理新模式,將企業劃分為4個等級,分力度實行屬地主管、行業監管和單位自管等工作措施。
以腳踏實地的態度推動風險監測預警平臺建設。松江區大力建設行業算法模型,打造城市運行視頻中臺、AI中臺、物聯中臺,依托智能化城運中臺,聯通各大業務系統,暢通各級指揮體系。同時,全區接入違法建筑治理、架空線入地監管、防汛防臺等八大模塊,通過多端數據,呈現城市概況,初步建成城市運行生命體征的公共管理展示平臺。
加速智能化場景應用建設。松江區接入公安、綜治、水務、公園等視頻1.3萬多個,形成對重點場所的實時通覽與應急動態指揮能力。在市級網格化管理事件144項的基礎上,研究制訂松江地區城運管理100項事件的“處置指南”,推動實現“高效處置一件事”,初步實現“觀、管、防、聯、處”功能。
結合實際,松江區加快開發因地制宜的個性化應用項目,目前,已確認重點點位247個,AI巡檢點位增加到60個,實現渣土車實時位置展示和歷史軌跡查詢。松江區老舊電梯改造服務、智慧氣象、智慧工地等應用項目方案也已通過專家論證。
通過知識圖譜等技術手段,松江區實現熱線、網格案件情況的分析和預判等態勢總覽。全區現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平臺、面向三級服務、六大運用模塊的智能體系,通過智能流轉、群訪預警、場景預測、內控工效等運用模塊,為基層減負增能,為城市治理決策提供準確信息。
松江區計劃今年底前完成《松江區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方案》,指導建設工作推進;2022年3月底前,依托松江區城運中心平臺,完成燃氣、供水、排水等城市生命線工程示范街區安全監測感知網絡覆蓋、監測預警系統建設;2022年12月底前,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方案成果,為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試點建設工作提供“松江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