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短板強弱項 下好“全國一盤棋”
——代表委員就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言獻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級應急管理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服務大局、保障大局,強化安全風險研判,創新安全監管方式,牢牢守住安全底線,指導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支撐,也顯示了“中國之治”背后的制度優勢。
在全國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認為,在總結疫情期間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補短板、強弱項,提升精準度,有助于推動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
運用制度優勢,構建應急體系
此次疫情暴發后,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指揮,迅速成立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對疫情防控的突出問題、關鍵節點,都及時提出了明確具體要求。這些果斷決策對后來全國疫情的防控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從以往經驗來看,巨災的高效處置無不得益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夏照帆說,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必須發揮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優勢,完善各級黨員干部和基層黨組織等構成的組織網絡,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應急管理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新冠肺炎疫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控制,得益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興凱說,應急管理工作具有急難險重、任務量大、點多面廣的特點,經常要進行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跨領域協調。這就要求我們充分運用好這一顯著優勢,構建一個統一指揮、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國家應急體系。未來,我國應急管理應繼續堅持“全國一盤棋”的思路,進一步厘清中央與地方的責任,注重夯實地方應急管理基礎,使資源下沉、力量下傾。
對此,夏照帆持同樣觀點。她認為,未來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集中,類似于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會不斷增多。政府應該加強頂層設計,把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上升到國家戰略,做好規劃和預案設置。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和水平結構性差異明顯,應急救援資源配置和專業能力也存在區域性差異。全國政協委員、西華大學副校長鄭鈜認為,針對不同類型突發事件具有關聯性、衍生性等特點,加快綜合性應急救援中心的建設迫在眉睫。“我建議將加快建設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他說,應從國家層面來規劃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的建設,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系統綜合、立體全面的應急救援體系。
加強信息化建設是提高應急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強監管時效性的有力抓手。回顧應急管理部門在應對疫情時采用的線上審批、線上培訓、遠程執法等創新監管手段,張興凱認為,可以從制度層面把特殊時期的經驗做法加以固化,綜合提升應急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秉持法治思維,理順體制機制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在采取應急措施時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支撐。堅持依法管理,要把應急管理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使法律跟上突發事件的發展要求。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認為,要系統梳理和修訂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完善和細化重點領域標準規范,形成國家應急法治框架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西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韓寶生也在題為“進一步理順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的提案中建議:“盡快修訂完善《突發事件應對法》,與現行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相適應。”此外,韓寶生還建議,在中央層面設立國家應急委員會,相關行業部門為成員單位。
應急委日常工作主要是應急體系建設和風險防范,遇重大突發事件直接轉為指揮部,負責信息匯總、綜合協調,并為指揮人員提供輔助決策,省市縣也可照此設立。
我國突發事件應對體系涉及民生、醫療、抗災物資、生活保障、交通、物流等行業。作為行業中的產能主體,民營企業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建議,通過立法的方式,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國家突發事件應對體系中的作用。他認為,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增設將民營企業納入國家突發事件應對體系的法條,從法律、法規上明確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共同承擔國家突發事件應對的責任,發揮民營企業在應急物資的生產、儲備、配送等任務中的作用。
數據互聯互通,加強物資保障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我國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提出了嚴峻考驗。“回顧此次疫情防控,監測響應時效性欠佳,應急保障物資生產、配置渠道不暢,人員流動態勢掌握不全,個人衛生信息漏報、瞞報等現象,暴露出我國對于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數據的采集、分析、利用、決策等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在國家應急體系建設中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的數據互聯互通,實施‘一盤棋’管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建議,通過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為應急物資保障提供支撐。
在這次疫情應對中,制造業的應急產能是戰“疫”的有力保障,很多企業迅速搭建生產線,優先保障應急醫療物資供應。徐曉蘭認為,通過搭建互聯網平臺,保障應急態勢下資本、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快速響應國家應急管理需求,向有潛在熔斷風險的供應鏈“短鏈”聚集,從而實現在原料采購、訂單需求、生產加工、物流配送、銷售使用等各環節的數據動態采集和優化調度,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后,如何保持這些企業的產能,以備不時之需,是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張明森建議,一方面要摸清應急物資的產能情況,建立臺賬;另一方面,對此次疫情防控中組織建設的應急物資生產線可以通過日常養護、低產量運行,保持其生產能力。
推進社會共治,構筑人民防線
由于缺乏應對緊急風險的防范意識和應對知識,普通公眾在身處緊急風險狀態時,容易產生恐慌情緒,很難有效應對。
在疫情暴發初期,大量人群搶購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造成了抗疫物資短時間內的流通困難和結構性短缺。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認為,政府應制定《緊急狀態家庭應對指南》,引導民眾增強緊急風險防范應對意識,科學儲備應急物資,實現自助自救,更加有效抵御緊急風險對于生產生活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影響。“只有增強全民風險防范意識,對社會公眾應對緊急風險狀況給予官方指導,才能適應當前社會公共安全發展形勢的需要,全面提升我國應急管理的整體水平。”周洪宇說。
“如何通過適宜、有效的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從小了解災難,知道如何積極有效應對災難?”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北海幼兒園園長柳茹今年的提案聚焦兒童的防災減災教育。柳茹介紹,目前我國的災難教育還存在一定短板。比如,多傾向于防災救災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引導相對欠缺;課程體系尚不完善,安全教育在很多時候流于形式。此外,教師群體對相關知識的儲備不足、專業素養欠缺。為此,她建議,要從幼兒園階段開始開展災難教育,并將其作為中小學的必修課,依據兒童的年齡特點、成長規律,從價值理念、目標、內容、實施等方面形成前后銜接的課程體系,并開發相關教材。
對于應急學科建設,夏照帆建議,加強對國內外各類災難(包括事故)的調研,研究災難發生的規律、產生的影響,并以對災難等突發事件的調研結果為依據,開展相關學科建設。同時,把災難(事故)通識教育作為對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內容,在日常宣傳教育工作中加以普及。
讓大眾科學理解災害預警信息,更好配合應急救援工作的開展,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非常重要。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張興贏認為,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國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另一方面要開展科普工作,讓高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提高人們對監測預警信息的科學認識。此外,在救災賠付方面,他建議積極建立商業性巨災保險,作為基本巨災保險的補充,并充分滿足地區差異化保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