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急管理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媒體聚焦 >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談我國應急管理成效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談我國應急管理成效

    www.waka8s.com時間:2019/3/12 8:39:40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次瀏覽

    “看到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我心里特別難受。我和我們的科研團隊不一定能直接從災害現場救出多少人,但我可以研究災害形成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做出預測預警;災害發生后,通過研究分析災害性質,治理災害并防止發生次生災害,提供相對安全的人居環境,讓更多的人免受災害危害。”這就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對自己工作的評價。

    全國人大代表崔鵬,中國泥石流第一院士,為了守護一方百姓的安全,他日日夜夜和山地災害打交道,轉眼已30余年。這30余年來,他也為中國山地災害研究與減災做出了突出貢獻。山地災害是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有29個省區、770多個縣面臨著這種災害的威脅。懷著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1985年夏,崔鵬從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畢業后開始了他長達30多年的減災研究之路,并成為我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



    參與堰塞湖險情的成功處置


    2018年10月以來,金沙江、雅魯藏布江先后發生四次分別由山體滑坡和冰川泥石流導致的堰塞湖險情,堰塞湖周圍地質環境復雜,氣候條件惡劣,處置比較難。山體滑坡的成因與巖土類型、地質構造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水文氣象條件等眾多原因有關,主要的誘發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融冰水、地表水的沖刷、河流對谷坡坡腳的不斷沖蝕等。

    災情發生后,應急管理部牽頭,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先后進行9次聯合會商,并組成聯合工作組連夜趕赴現場,隨后又增派應急部副部長鄭國光、水利部副部長兼應急部副部長葉建春率領地質、水利、工程、爆破等專家趕赴現場,指導協助地方開展疏散群眾、監測預警、救援搶險等各項工作。

    崔鵬就是赴現場的其中一位泥石流專家。崔鵬告訴記者,堰塞湖是一個典型的災害鏈,首先是滑坡發生,滑坡運動到河谷就會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內水位抬升會在庫區造成淹沒災害,堵塞壩泄流或者潰決后可能形成洪水對下流造成影響。在堰塞湖處置過程中,尤其是白格堰塞湖處置中,指揮部科學決策,周密安排,科學調度,多地、多部門、多單位聯合會商處置,果斷、科學、有序開展人工干預,高效實施應急處置措施,將堰塞湖成功地下挖了15米,通過開挖泄流槽方式成功引導堰塞湖水過流,這就減小了堰塞湖自然潰決造成巨大洪水的風險,大大降低了堰塞湖泄流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有效減小上游淹沒范圍和下游洪水量級,較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全程沒有發現人員傷亡,創造了人工干預堰塞湖泄流的成功范例。崔鵬團隊根據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及時獲取的高精度堰塞壩地形圖,分析堰塞壩的穩定性、抗侵蝕能力和堰塞湖水文特征,提出堰塞壩泄流槽開挖位置和初步的開挖建議方案,為這次堰塞湖排險做了一點有益的工作。

    崔鵬表示,堰塞湖的成功處置,體現了我國新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在重大災害應急處置中統籌協調和高效處置的作用,是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首戰告捷的成效。堰塞湖災害鏈涉及地質和水利兩方面的問題,原來分別歸屬國土資源和水利等多個部門,在應急管理部這個綜合部門的統籌下,不僅協調了國土、水利、安能、部隊等涉災各個部門的力量直接參與堰塞湖的處置,而且能夠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效聯動,還協調了交通、住建等部門來共同開展風險防范的組織安排,富有成效地完成了白格堰塞湖重大險情處置任務,避免了人員傷亡。“面對我國自然災害呈大規模、高頻率、群發性、風險持續增加的趨勢,中央部署防災減災“兩個堅持”和“三個轉變”的改革,要求減災關口前移,重視災害風險減輕和綜合減災,特別是面對復合災害、災害鏈生和跨災種復合災害,就需要有應急管理部這樣一個綜合部門來進行綜合協調和應急保障,提高災害應急處置成效,最大程度地在災害來臨時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崔鵬說。


    堰塞湖險情反映出防災減災的科技短板


    崔鵬告訴記者 ,金沙江、雅魯藏布江堰塞湖的處置,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間,他提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我國目前有針對性的應急排險設備和裝備不足。在處置堰塞湖過程中缺少專業應急排險裝備,現場使用的多是建筑工程裝備,急需研發專業的應急排險工程裝備。

    其次,應急管理的保障能力亟待提高。比如交通保障能力的提高,在處置堰塞湖的過程中,由于交通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不夠,重要的工程設備有的是邊開路邊運輸,有的是從水路運過來,耗時較長,大大降低了防災減災的時效性。如果交通等保障能力提高了,應急救援和排險裝備能夠早一點運送到堰塞壩上,那么堰塞湖就不僅僅可以下挖15米,甚至20米、30米。每多下挖1米,堰塞湖的水位就會降低1米,庫容和風險就會減小一份,由泄流引起的徑流量也會減小,甚至峰值流量都會降低很多,這樣就能大大減少上游淹沒區和下游洪水風險。

    最后,災害應急處置中的監測儀器設備也存在一定缺口。崔院士遺憾地告訴記者,他曾建議在堰塞湖泄流處置過程中實時監測堰塞壩的侵蝕發展過程和過壩徑流過程,但是由于缺乏極端環境下的專業監測裝備,如長滯空無人機等,只能取得堰塞湖泄流的影像數據,而沒有更精確的過程數據。如果有合適的監測裝備,把潰口的發展和徑流過程數據記錄下來,就能進一步分析數據,完善修訂堰塞湖泄流徑流計算模型,使得過流洪水計算得更加準確,這將有助于下游風險的精準評估和更加科學地部署下游避險工作,更精確地來防范災害。

    相關資訊

  • 韩国三级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