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來5個東湖,湖北潛江科學調度抗旱保灌守牢“糧倉”
182.9毫米——這是江漢平原糧食主產區湖北潛江近兩個多月來的全部降水量,比往年同期少了四成以上。面對旱情,潛江3.5萬人投入抗旱戰斗,410座泵站同時運轉,2300多套抗旱設備各顯神通,截至9月1日,已通過河湖引水及泵站提水7.33億立方米,相當于引入5個武漢東湖的最大蓄水量(按東湖最大蓄水量1.24億立方米計算),有效保障了水稻關鍵成熟期的用水需求,為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7月以來,受漢江流域干旱少雨影響,漢江、東荊河水位持續偏低,導致該市出現旱情。正值水稻成熟關鍵期,每一滴水都意味著秋天的收成。在這場確保糧食安全的較量中,潛江沒有靠天吃飯,而是開啟了一場科學調度、充分挖潛的“借水行動”。
據潛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介紹,該市2次啟動抗旱四級應急響應,及時研判天氣情況,積極利用漢江、東荊河、田關河、借糧湖等河湖水源引水,及時開啟興隆閘、張義咀船閘、高場南閘、石灰岔閘等進水涵閘,提高中小河流水位,增加儲備水源。同時,該市防辦調度相關涵閘,并啟用老新泵站、劉橋電灌站、朱家臺電灌站等泵站進行提水灌溉。同時把握降雨時機,充分利用雨洪資源,保持中小河流灌溉水位,改善區鎮街道取水條件。
3.5萬人展開一場抗旱會戰,農民們架機抽水、河道引水、打井取水,完成農業抗旱澆灌面積85萬畝。在劉橋電灌站,工作人員連續奮戰數個晝夜,確保設備不停運轉。當漢江水通過一道道閘門奔涌而來,順著渠道流入干渴的農田,連續戰斗多天的人群爆發出歡呼聲。
截至目前,潛江市通過河湖引水及泵站提水總量達7.33億立方米。其中興隆閘引水5.24億立方米,高場南閘引水1.11億立方米,張義咀船閘引水0.35億立方米。老新泵站抗旱開機1040臺時,提水4920萬立方米;劉橋電灌站抗旱開機2054臺時,提水1420萬立方米,基本滿足農業生產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