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實施意見》
日前,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快形成組織健全、力量充實、權責明晰、機制順暢、保障有力的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格局。
《實施意見》既是四川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的具體舉措,也是打通應急管理“最后一公里”的實際行動。
抓重點:完善組織體系,規范專門機構和力量
汛期轉移受山洪威脅群眾,森林草原防火期檢查進山火種,日常排查沿街商鋪消防隱患……基層是防控風險、排查隱患和應急處置的第一道關口,守住安全底線,需要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四川是全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災多、災頻、災重、災急的特點,安全生產也處于爬坡過坎期,這都要求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坦言,全省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不均衡,一些地方存在組織機構不健全、專門工作力量缺乏、隊伍專業性不強等短板不足,組織群眾避險轉移等先期處置能力也較弱。
如何解題?上述負責人介紹,《實施意見》從提升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指揮、健全基層安全風險防范體系、提高基層應急救援實戰能力、增強基層應急處置能力、強化基層應急管理支撐保障五個方面作出具體部署,逐步實現基層應急管理有機構、有力量、有平臺、有機制、有演練、有保障的“六有”目標。
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力量,首先要完善組織體系,解決機構設置和人員力量的問題。《實施意見》明確,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任務重的鄉鎮(街道),可在規定限額內優化設置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并接受縣級應急管理部門業務指導和調度。除了要求建強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充實人員力量以外,《實施意見》還創新提出了“多員合一”的措施。
所謂“多員合一”,就是針對網格員、山洪災害監測員、地質災害監測員、防震減災助理員、護林(草)員、災害信息員、民兵、物業管理人員、保安員、醫務人員等分散在不同條線的基層應急力量,將履行類似職責的人員進行整合,落實保障措施,進而建設成一支穩定的專兼職綜合應急隊伍。
破難點:突出科技攻關和應用,統籌災害監測預警數據
《實施意見》在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的基礎上,聚焦四川省情實際,著眼風險監測預警技術不足等難點進行破題。
首先是加強科技賦能,《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加強縣鄉兩級應急通信能力建設,提升“斷路、斷網、斷電”等極端狀態下的初期通聯保障能力;開展科技賦能防災減災救災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加大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裝備應用力度。
今年以來,四川實施科技賦能防災減災救災三年行動,有序推進9個科技賦能防災減災救災“揭榜掛帥”項目落地試點,開展民用衛星、機器狗等新質裝備實戰測試,推動無人機戰隊集群滅火戰斗力加快形成。
在監測預警方面,《實施意見》創新提出統籌規劃建設氣象、山洪、地質災害、地震、森林草原火災等方面的監測預警設施,整合資源打造精準預警預報系統平臺,推動系統應用向基層延伸。
“這有利于推動不同部門間信息共享融合,提升綜合監測預警能力。”上述負責人舉例,汛期防范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災害,涉及到氣象、水利、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等不同部門,通過共享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測、地面雷達等信息數據,能夠有效提升監測預警的精準性和及時性。
看亮點:聚焦標準化建設,加強群防群治
針對各地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開展標準化建設必不可少。
《實施意見》明確,2027年3月前完成鄉鎮(街道)應急力量配置、場所設施、物資裝備、應急標識等標準化建設。在規范應急物資裝備管理方面,鼓勵縣(市、區)建立應急物資裝備公物倉,落實“規劃、建設、管理、使用、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各類救援隊伍共同建設公物倉,既避免了重復建設,還能實現物資裝備共享共用,提高使用效益。”上述負責人表示。
基層人員少、任務重,常常存在由于能力不足而查不出隱患的問題。在監督檢查方面,《實施意見》要求加強檢查指導和演練督導,提升鄉鎮(街道)執法效能,并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向鄉鎮派駐片區執法中隊,發揮各級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及其專家委員會作用,加強對基層培訓及指導服務。
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離不開每個人的參與。《實施意見》明確要求深入推進安全宣傳“五進”,普及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和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并特別提出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全覆蓋開展群眾避險宣傳教育。
除了宣傳培訓,獎勵機制也很重要。上述負責人介紹,全省將進一步健全和落實安全生產有獎舉報、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報告獎勵等制度,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基層應急能力建設的積極性,通過群防群治增強全社會應急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