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勠力同心保安全 奮楫篤行譜新篇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奮斗者。11月14日,“寧夏應急人”又迎來了這個非同尋常的日子。3年前的這一天,寧夏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揚帆駛入新航程,一支全新的隊伍闊步踏上新征程。3年來,他們堅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聚焦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要使命,推動構建應急指揮、風險防范、應急力量、科技支撐、法規制度、共建共治“六大體系”,著力提升科學處置、源頭管控、救援實戰、智慧應急、法治應急、基層治理“六種能力”,在防控重大風險、遏制重大事故、應對重大災害上出實招、用實勁、求實效,促進了全區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治形勢持續穩定,實現了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對該區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考核連續5年“優秀”。
講政治顧大局 建強應急管理“鐵軍”
寧夏應急管理廳始終把“兩個維護”作為最根本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深學細悟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員干部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進一步提高。
培根鑄魂強信念。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落實落細“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著力解決基層和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深入持久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新“黨建+”工作思路,以模范機關創建為牽引,不斷擦亮“應急先鋒”和“一支部一品牌”的底色。
全力戰疫顯擔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廳上下聞令而動、迅速行動、沖鋒在前,堅決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責任,及時調撥帳篷、棉大衣等價值3300余萬元應急物資保障防疫需要,抽調廳機關100余名黨員干部、動員10余支社會應急救援隊伍下沉一線協助社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錘煉作風樹形象。一以貫之轉作風、樹新風,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自治區黨委“八條禁令”、區直機關“十條嚴禁”和應急管理廳“十二條禁止”。主動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領導班子“一崗雙責”,推動“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各項要求落實落細。深入開展違規吃喝隱形變異和“吃公函”問題專項整治,打造了一支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廉潔過硬的應急管理“鐵軍”。
防風險除隱患 筑牢安全生產防線
“把風險當隱患,把隱患當事故”,“寧夏應急人”始終繃緊這根弦,全領域、全覆蓋、全過程防控風險、治理隱患、遏制事故。
源頭防范控風險。把好準入關,開展化工園區、集中區風險等級評估,對高風險和較高風險新建危化項目實行禁限入,嚴把煤礦安全生產許可,消除無證開采建設行為,退出關閉高瓦斯等災害嚴重煤礦10處、不符合要求非煤礦山20座;把好設計關,對176家危化企業和88個項目實施設計診斷和工程質量復核,全面排查工藝固有風險和設計缺陷,嚴格審查整合技改煤礦初步設計和安全設施設計,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把好提升關,實行“部門+專家+企業”三位一體模式,對危化企業開展了4輪全覆蓋指導服務,出臺資金保障、以獎代補、稅收優惠等10條“真金白銀”激勵措施,創建標準化達標企業近300家,促進了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提升。
專項整治除隱患。突出系統性,采取“五定措施”集中攻堅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18個專題專項重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批“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的制度成果。突出針對性,緊扣護航黨的百年華誕,扎實組織“安全百日會戰、喜慶百年華誕”活動,對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研究制定煤礦“四保四抓”措施,全力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突出靶向性,堅持以案示警、以案促改,緊盯國內外安全事故,舉一反三組織專項查治,防患于未然。
監管執法嚴懲處。盯住關鍵,圍繞元旦、春節等重要節點和有限空間作業、高處作業等重點環節開展集中執法,嚴厲打擊危化項目擅自投料試產,煤礦“五假五超”“三瞞三不”等非法違法行為。重拳出擊,采取“四個一律”和“五個一批”措施,精準運用行刑聯動機制,保持打非治違高壓態勢。包片駐守,自治區安委辦6個督查組和應急管理廳23個處室(單位)常態化開展安全督導服務,力促責任措施落實。今年前三季度,全區應急部門執法檢查企業4100余家次,實施事前經濟處罰230多次,罰款540余萬元。
宣教培訓聚合力。把觀看學習《生命重于泰山》專題片納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黨校培訓和干部理論學習,持續深化“兩個至上”理念。規范細化現場警示會制度,創新開展“9·27”全區煤礦安全警示日活動,編印《全區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手冊》,引導企業堅守安全生產紅線。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培育1個實訓基地、2所示范職業院校、2家產教融合企業,培訓1.2萬名企業安全管理骨干。廣泛開展防災減災、安全宣傳“五進”和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萬里行等活動,組織開展“千場培訓進社區”1300余場次,宣傳教育群眾500余萬人次,構筑起安全生產的“人民防線”。
抓統籌促協調 夯實災害防治基礎
深入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扎實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綜合防范應對能力穩步提升。
風險普查摸底數。爭取中央補助資金3100余萬元,高標準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任務,探索方法路徑,提煉“寧夏經驗”,在全國普查試點總結會上作了經驗交流;部署啟動全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全面普查工作,如期完成清查階段任務,為摸清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堅持“邊普查、邊應用”,普查成果成為各地、各行業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依據。
重點工程求突破。把推進重點工程建設作為補齊該區自然災害防治短板不足的重大機遇和有力抓手,建立“督項目進度、查資金投入、評工程效益”工作機制,將重點工程實施成效納入自治區各部門、各市縣年度效能考核。目前,全區自然災害防治投入資金250多億元,推動實施了360多個項目,綜合防災減災成效初步顯現。
科技支撐增效能。投資1.1億元全面改造升級自治區應急指揮中心、配備急需應急通信裝備,整合接入應急管理部和該區有關涉災部門資源,推動建設覆蓋自治區、市、縣三級應急管理部門的天地一體化應急通信網絡,指揮調度、遠程會商、輔助決策等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多災種綜合監測預警保障網。
多措并舉打基礎。加大易澇區排查修復力度,強化黃河水利工程巡查巡護,加快實施銀川市森草防滅火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平羅縣等9個森林火災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建立“區市縣鄉村”五級災害信息員隊伍,明確了災害風險隱患應急責任人和管理員;下撥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近3億元,保障受災群眾生活;建立健全“以獎代補”資金保障機制,推動創建138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沙坡頭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13個綜合減災示范縣創建試點地區,為該區鄉村振興、城市更新奠定了安全基礎。
補短板強弱項 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堅持實戰標準,加快轉型升級,在預案、力量、物資“三要素”上接續發力,著力淬練應急管理核心能力。
下好預案“先手棋”。修訂《自治區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為全區突發事件風險防控、應急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以及恢復重建等工作確立總綱。編制《寧夏回族自治區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等9部專項應急預案,協調督促行業部門修訂32部專項應急預案,基本覆蓋了各行業、各災種。制定《重大活動期間突發事件應對處置方案》,明確了6大類災害事故組織體系和處置程序,保障了中阿博覽會、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等重大活動安全舉辦。
打造力量“鐵拳頭”。制度先行,出臺《關于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管理的若干意見》,制定配套方案,明確各類救援隊伍建設的標準、管理、訓練、保障等內容,推動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步入規范化軌道。盤活隊伍,穩步推進危化品等4個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將3家央企在寧救援力量納入該區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全區救援隊伍達19類59支,其中15類28支被確定為自治區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實戰檢驗,全要素、全流程組織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軍地聯合應急救援、賀蘭山東麓抗洪搶險等多次演練;科學組織2021年“8·19”清水營煤礦涉險事故救援,4名被困人員全部脫險。
織牢物資“保障網”。建成投用19個應急物資儲備庫,基本形成了以區級庫為中心、市級庫為支撐、縣級庫為依托的應急物資儲備分布格局。健全完善自然災害救助資金保障機制,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用于應急物資采購。目前,全區儲備應急物資超1億元,可保障12萬人緊急轉移安置。制定《自治區區級救災物資調撥規程(試行)》,與糧儲部門建立健全調撥機制,確保調運規范高效。
建制度優機制 推進法治應急建設
積極順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發展大勢,努力推動構建大應急、全災種的應急管理體系新格局。
健全體制明責任。深化安全生產領域和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建立“1+1+4”應急管理組織指揮機構(安全生產委員會、應急管理指揮部、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減災委員會),出臺配套工作規則、細則,在壓實責任鏈條、明確部門職責、理順工作機制上取得突破。穩步推進鄉鎮(街道)“六有”、村(社區)“三有”應急能力建設,全區所有鄉鎮(街道)全部設立了應急管理辦公室。
強化機制優協同。制定《自治區災害事故風險分析研判辦法》,與相關單位建立災害事故防范應對“四個一”工作機制,強化會商研判、預警預報和督導落實。組建自治區防汛抗旱工作專班,有效應對了多次嚴重旱情和大范圍降雨。印發《軍地搶險救災協調聯動機制實施辦法》,與駐軍單位協同做好應急準備。倡議簽訂黃河流域九省區應急救援協同聯動協議,千里馳援河南搶險救災,區域性應急救援協同聯動機制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完善法制促規范。制修訂《自治區防災減災救災責任規定》《自治區安全生產行政責任規定》等法規制度30多項,發布《企業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指南》等地方標準20余項,編制印發自治區應急體系建設等“十四五”規劃8項,對涉及《行政處罰法》等93件法規文件開展專項清理,為法治應急提供制度支撐。“安全生產行政執法閉環管理”被評為自治區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奮斗充滿艱辛,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關鍵在于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得益于各地各部門各單位的通力協作,凝結著全區應急管理系統干部職工的心血汗水。
3年來的實踐充分表明,黨的堅強領導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證。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應對重大災害、處置重大災難的偉大實踐反復證明,黨的堅強領導是戰勝一切風險和突發事件的“定海神針”。形勢越復雜、挑戰越嚴峻,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應急管理部門作為政治機關,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應急管理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應急管理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
3年來的實踐充分表明,堅持“兩個至上”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使命追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時代的最強音。應急管理部門為人民而生、為人民而建、為人民而戰,必須始終把“兩個至上”作為根本價值遵循,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把人民褒獎作為最高榮譽,以對人民生命安全極端負責的精神履職盡責,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沖鋒在前、迎難而上,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3年來的實踐充分表明,統籌發展和安全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面臨諸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應急管理部門肩負的責任更大,必須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放在首位,牢牢守住安全底線,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3年來的實踐充分表明,敢戰必勝的作風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應急管理工作具有高負荷、高壓力、高風險的特點,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應急值守,隨時可能面對極端情況和生死考驗。應急管理黨員干部必須錘煉不懼風險、敢于斗爭,枕戈待旦、勇于勝利的過硬作風,在關鍵時刻和危急關頭豁得出來、頂得上去,以一往無前的銳氣、刀山敢上的勇氣、火海敢闖的膽氣,堅決戰勝一切風險和挑戰。
回望來路,耳邊回響著拼搏奮斗的激越旋律;眺望征途,胸中激蕩著再譜新篇的壯志豪情。“寧夏應急人”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愿得此身長報國”的忠誠,“踏平坎坷成大道”的豪情,“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擔當,堅決扛起保民平安、為民造福的神圣職責,盡心竭力做好應急管理各項工作,在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和美麗新寧夏的奮斗征程上作出更大貢獻、爭取更大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