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創“綜合減災示范村” 實現農村減災模式新突破
農村地區,如何第一時間察覺安全隱患并有效消除風險?災害來臨時,怎樣自救、互救,最大程度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湖北省應急管理廳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從細微薄弱處入手,于防患短板處發力,直面農村防災減災設施薄弱和避災自救互救意識不強等問題,在全國首創“綜合減災示范村”,對口幫扶135個駐點村,實現全省農村減災模式新突破。
于無聲處捕風雷
“暴風雨即將來襲,預計24小時最大降雨量達到70毫米,小時最大降雨量位于菱角湖圍堤邊。”6月26日23時42分,當陽市草埠湖鎮開源村,祥云氣象“雨量365”平臺發出預警信息。
該村3名災害風險聯絡員聞訊而動,立即把災情預警短信傳遞到戶到人。30分鐘后,8級大風、68毫米暴雨來襲,開源村安然無恙。
“人機結合”監控風險。該村實行災情信息收發網格化管理,在每個災害風險點吸納居民擔任信息傳遞員、采集員和聯絡員,利用現代科技平臺“雨量365”實施24小時降雨監控,對風險點全方位管控。
“科技創安”強化預警。麻城市龜山鎮鮑家墩村地處山區,森林火災隱患點多,村里成立應急指揮中心,所有攝像頭采集信息,野外燒秸稈、祭掃點燃山火等災害風險一目了然。蘄春縣魏和村山洪地質災害風險較大,實施雪亮平安工程建設,險情發生后,第一時間預警、轉移、處置,村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保障。
“這就如給農村的風險隱患點安上‘智慧大腦’,‘天眼’明察秋毫、‘鼻子’嗅覺靈敏、‘耳朵’耳聽八方,共同護衛村莊安全。”該省應急管理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楊愛東比喻說。
按圖索驥避風險
“村里有哪些災害風險點,可能發生哪些自然災害,遇到險情時,你家要往哪逃生、你要做什么、和誰聯系,‘明白卡’上寫得清清楚楚……”7月7日,沙洋縣十里鋪鎮白廟村村民劉大爺,拿著防災應急“明白卡”說。
白廟村曾是當地的重點貧困村,荊門市應急管理局駐村工作隊開展精準扶貧的同時,組織應急演練、急救培訓、建設應急物資儲備庫等,推進綜合減災示范村建設。記者看到,該村的主要路口、村民集住區都設有應急疏散標識和應急避難場所指示牌。
順著標識牌的指引,記者來到村里的應急物資儲備庫,貨架上棉被、救生衣、發電機等應急裝備一應俱全。
“我們為村民量身定做了‘明白卡’,他們看得懂又學得會。”工作隊隊長張云濤介紹,白廟村設有2個避難所,在各村組沿線都設置了應急避難指示牌。災害事故發生時,村民能以最短時間逃至安全地帶。
湖北省應急管理廳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處處長介紹,我省農村主要有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風險,要結合各地各村災害風險特點,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明確預案責任分工、救助措施,加強應急演練,確保遇到突發情況,可按圖索驥避風險。
于未然時去隱患
“我知道,不能貪涼下河!”
“媽媽告訴過我不能隨意燒火。”
……
6月19日,荊門市仙居鄉鹽井村黨員服務中心內,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課堂正在進行。鹽井村位于東寶區西北方的山區內,外出務工人員多,一到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就成了村干部們的“心頭病”。
“去年創建綜合減災示范村以來,我們聯合相關機構,多次為留守婦女兒童宣傳安全知識。”東寶區應急管理局駐村工作隊隊員王雪風介紹。
“自然災害發生后,居民是最直接的受害群體。在扶貧村開展綜合減災示范村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減少災害事故,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風險,鞏固扶貧攻堅成果,防止因災返貧、因災致貧,在助力鄉村振興中貢獻應急力量。”楊愛東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已協調1750萬元資金,用于支持各村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創建和防災減災知識,提升農村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應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