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急管理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媒體聚焦 > [中國應急管理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黨委委員張會平——把大自然當做最好的實驗場

    [中國應急管理報]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黨委委員張會平——把大自然當做最好的實驗場

    www.waka8s.com時間:2022/9/29 8:26:27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次瀏覽

    黨的二十大代表是共產黨員中的優秀分子,具有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凝聚著全黨的意志,承載著人民的期望。他們中很多是來自生產和工作第一線、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模范黨員。中國應急管理報從今天起開設“二十大代表風采”欄目,介紹應急管理系統黨的二十大基層代表先進事跡,以學習和弘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范,激勵全系統堅決扛起保民平安、為民造福的神圣職責,努力在新的奮斗征程上為黨和人民作出更大貢獻、爭取更大光榮。


    張會平在四川省甘孜縣野外采集鮮水河斷裂帶年代學樣品。


    解密地震、認識自然、快樂科研,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黨委委員,新構造與年代學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張會平對自己從事的地震科學研究如此總結。

    我國是全球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張會平說,開展地震科學研究,有效減輕災害損失,是地震工作者的千鈞之責,“只有當個人理想與國家需求、人民需要相重合,我們的科研才更有價值”。

    工作以來,張會平參與有關強震預測的973項目,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資助,參與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等,學術成果在業內受到廣泛關注與認可。

    上世紀70年代,張會平出生在河北唐山一個農民家庭。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影響,童年時期的他,便在內心埋下“解密地震、認識自然”的種子。

    2000年,張會平到中國地質科學院構造地質學專業讀碩士研究生,將碩士論文定為四川龍門山地區活動斷裂的構造地貌研究,正式走上地震科研道路。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張會平趕赴現場,對龍門山地區斷裂帶進行核實補點。“現場給我帶來巨大震撼,我們的地震科學研究與人民需求相比,還差很遠。”他說。

    認識到差距的張會平,主動參加四川康定地震、九寨溝地震等震后應急科考和災害評估工作。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下取得的調查成果,不僅為地方政府開展災后重建和新城選址提供重要科學依據,也成為地震科學的重要基礎資料。

    近年來,張會平聚焦災前預防,把強震多發的青藏高原周緣作為研究重點,為川藏鐵路、“一帶一路”等保駕護航。如今,他在地震地質及構造地貌學領域深耕,通過確定地震斷裂帶形成及構造變形過程,探索強震孕育和發生機理,為地震危險性評價、政府相關部門決策、前沿地球科學研究提供支撐。

    防震減災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地震工作者持續奮斗。張會平一直希望能為后繼者搭建平臺,吸引并激勵更多人投身防震減災事業。

    2018年,張會平作為發起人之一,舉辦“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至今已舉辦三屆。2019年,張會平應邀擔任青年論壇首次地學會議執行主席,并作主題評述報告。作為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和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他發起組織的“優秀大學生夏令營”,至今已舉辦六屆,為加強優秀科技人才儲備作出貢獻。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關注防震減災,主動了解科學前沿動態,萌發科研興趣。

    在張會平看來,開展地震科研不僅要仰望星空掌握理論知識,更要腳踏實地開展野外考察,把大自然當做最好的實驗場,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從事科研工作以來,張會平每年都會開展數月的野外工作。雖然面臨很多困難與危險,但他卻樂在其中。

    2020年,在四川甘孜開展科考時,張會平在記事本上寫下:“一個高原一座城,一座紅橋一座山。一條斷裂一個塘,一份事業一群人。”簡單的話語,代表了一代代地震工作者胸懷祖國、潛心研究,為祖國防震減災事業夯基壘臺、開拓創新的心聲。

    談起黨的二十大,張會平信心滿懷地說:“新時代的地震科技工作者,生逢盛世則當不負盛世。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傳承老一輩地震科學家精神,肩負使命,不負韶華,砥礪前行,繼續在地震科研道路上,爭做地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先鋒隊,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相關資訊

  • 韩国三级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