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者 正青春]王曉懷:火場上的“女福爾摩斯”
中國之聲特別報道《奮斗者,正青春》,聽記者講述火場上的“女福爾摩斯”王曉懷的青春故事。
王曉懷,1985年出生,廣東省汕尾市城區消防救援大隊專業技術三級指揮長。她身材嬌小,面容清秀,卻常年與火災廢墟“打交道”,和灰燼“做較量”。她參與重大火災事故調查500多起,不分晝夜探尋光明正義,并首創邏輯錄像記錄方式,運用現場痕跡還原火災蔓延全過程,讓真相不再沉默。因其工作出色,曾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當沖天的火光伴隨滾滾黑煙瘋狂肆虐時,消防員們會不顧危險沖向火場。可很少有人知道,大火被撲滅,并不代表著消防工作的結束。為什么會起火?起火源在哪兒?明確火災發生的原因及損失,這正是像王曉懷一樣的火調員的工作,也因此,她和她的同事們被稱為火場上的“福爾摩斯”。
王曉懷:我們通過火場的一些蛛絲馬跡,一些火災蔓延的痕跡,找到每個特征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找出一些有效的證據。
唯一的目標:追求真相
面容姣好的王曉懷身穿一身“火焰藍”制服,身材嬌小,但言語中卻有幾分英氣。2004年,她考入原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就讀消防工程專業。
王曉懷:一開始,女孩子去肯定會害怕,因為里邊環境比較差。有時候沒有救治成被困人員,會很難接受。但是真的像小時候看到電視里警察查案、破案的那種感覺,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破解一些真相,這種感覺特別好。
火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紙結論就能定性一場事故,也意味著十萬元、百萬元甚至千萬元的賠償,更決定了誰該為事故負責。由于汕尾市從事“火調”的工作人員較少,在十幾年的工作中,作為全市唯一的女火調員,王曉懷直接參與了全市幾乎所有大型、復雜的火災事故調查。
著火的建筑往往在經歷過火燒、水澆后,一片狼藉,濃烈的焦臭味撲面而來,墻體也常常被熏得黑漆漆的,建筑結構更是有開裂變形的可能,因此在現場勘查過程中,火調人員隨時面臨建筑坍塌或者復燃的危險。想要“火中取證”,除了明察秋毫,還得膽大果敢,有時為了跟時間賽跑,不得不面對一些潛在的危險。
王曉懷:我記得有次去一個磚木結構的村民自建房。我們在處理完火場的一些關鍵證據,正要出來的那一瞬間,身后的建筑整個都塌下來了。那時候還是挺后怕的,如果再晚一點估計就被壓在里面了。
讓廢墟中的灰燼準確“說話”
火災調查分為現場勘查與調查詢問等環節,每次進入火災現場,火調員們需要盡快進行勘查、繪圖、照相、仔細辨別每一片殘碎的金屬、每一段燒焦的電線。很多時候因為火災現場的特殊性,除了使用儀器外,還需要直接用手刨,每次調查完后,整個人就像一個“礦工”。
王曉懷:火場建筑物被燒過以后,有各種氣味,甚至有有毒氣體,大家都會避而遠之,覺得這個環境這么惡劣,肯定要走了。但是對我們來說,要在第一時間進入火場,因為只有第一時間進駐,我們能獲取的信息才會更多。
火災真相的查找,不僅是體力的消耗,更多的是對業務能力的考驗,因為不管是人證還是物證,都有可能會“說謊”。王曉懷也有過被誤導的經歷。比如,大家常常認為哪個地方燒得最重,可能起火部位就在哪里,但往往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王曉懷:有一個商鋪的火災,大家一開始都認為是二樓起的火,因為二樓燒得更重,但是我們沒有發現可能的引火源。后來,我們發現二樓和一樓之間有一個孔洞,詢問了當事人以后,發現他通過這個孔洞,自己拉了一條電線,我們重新清理了一遍現場后發現,原來是一樓最先起火。
為了能更好地在廢墟中剝繭抽絲,讓灰燼準確“說話”,王曉懷也在不斷學習,爭取運用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助力火調工作。
王曉懷:除了視頻分析學習,現在我也在學3D建模,今年也準備參加司法考試。不管哪些方面,只要對這項工作有用的,都應該去好好學一學。
去年,王曉懷作為為數不多的女火調員代表廣東總隊參加了全國首次消防刑偵火災調查聯合比武,她首創邏輯錄像記錄方式,運用火災現場痕跡的邏輯關系,還原火災蔓延的全過程,最終,助力廣東總隊獲得團體二等獎的優異成績。
除夕夜,依舊奮戰在火場一線
火災調查工作需要24小時隨時待命,對于王曉懷來說沒有節假日可言,即便半夜接到電話也要第一時間趕赴火場。2019年2月4日那個除夕夜,她照舊在火場忙碌了一天,但沒想到卻成為了她終生的遺憾。
王曉懷:那一年后來覺得很遺憾,因為在這一年我媽媽去世了,那頓飯其實是最后一頓年夜飯,可是我沒有做到。
十幾年過去,如今王曉懷已經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為了培養精英隊伍,她努力把長期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年輕同事。今年4月,廣東省首屆消防刑偵火災調查比武拉開帷幕。這一次王曉懷作為評委,和其他專家花30天時間打造了21個模擬火災現場。
王曉懷:比起比賽,當出題人要難得多。既要設置難度,又不能脫離事實,經過了無數次的推翻和重設。但是看到火調技術得到了傳承,越來越多的年輕火調員成長起來,那種感覺非常好。
【青春獨白】
我想,每個女孩子都特別喜歡青春,我也是。我最熱愛的火調事業需要不斷的革新和進步,不怕被推翻,保持一個學習的狀態,才能更好地把這項工作做好。所以我要跟上節奏,學習不能斷,探索不能停,這樣我才能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