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曝光臺]國務院安委辦暗訪海南,文體建設項目現重大安全隱患
“你上面用的是單層膠合板,這個是不符合要求的。這個高度的樓房,底下防護棚的頂層起碼得是五公分厚的木板。”暗訪組專家對現場管理人員說道。
這是11月23日下午國務院安委辦在海南省臨高縣海瀾壹品項目施工現場進行明查暗訪時發生的一幕。
專家發現,該建筑物的地面入口通道防護棚的搭設不符合規范要求。“樓高27層,地面入口通道頂棚應該采取雙層防護措施,其頂層應該采用五公分厚的木板或相當強度的材料。”
海瀾壹品項目施工現場某建筑物地面入口通道防護棚搭設不符合要求。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此外,專家還發現,施工現場存在臨時倉庫物資堆放雜亂、存放有油漆等易燃物資卻未配備滅火器、局部鋼管支撐不穩定等問題。
為督促各地切實強化礦山、危化品、道路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重大安全風險防范工作,全面排查整治各類事故隱患,近期,國務院安委辦共派出9個明查暗訪組,分兩輪次進行明查暗訪。其中,第九工作組于11月22日至11月26日期間對海南省的隧道、橋梁等建筑施工安全工作開展了明查暗訪。
新京報記者跟隨明查暗訪組前往海南多地,發現一些項目存在現場管理不到位、消防和安全隱患較多等問題。在瓊海市,暗訪組還發現該省重點工程存有重大安全隱患。
鋼結構支撐塔架基礎不穩,系重大安全隱患
11月26日,明查暗訪組在檢查瓊海市文化體育中心區域內建設項目——文體板塊一期(體育場、體育館及室外配套工程)時,發現該項目的鋼結構支撐塔架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瓊海市文化體育中心區域內建設項目——文體板塊一期施工現場。受訪者供圖
公開資料顯示,瓊海市文化體育中心區域內建設項目占地面積606.55畝,區域范圍內建設項目包括文體板塊、教育板塊、五網基礎設施板塊。其中,文體板塊一期包括體育場、體育館及室外配套工程,總投資約17億元。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瓊海市舉辦大型演唱會、音樂會、體育比賽等活動的重要場所。
專家檢查后發現,該體育場(館)的鋼結構支撐塔架基礎、立柱對位和連接不符合要求。
鋼結構支撐塔架有何作用?
記者了解到,體育場(館)分為底部的混凝土結構和頂部的花瓣式鋼結構,目前底部工程已基本完成。而鋼結構支撐塔架在起吊連接頂部鋼結構時起支撐作用,待鋼結構施工完成之后再將其全部拆除。
瓊海市文化體育中心區域內建設項目——文體板塊一期的鳥瞰圖。受訪者供圖
“下一步關鍵的就是鋼結構的安裝。如果下面的支撐塔架基礎不穩,承重能力不足,極可能造成鋼結構的垮塌。”專家解釋道。
明查暗訪組在檢查過程中還發現,支撐塔架中的焊接圓盤存在偏心問題;塔架鋼立柱中心與下部承重的柱底座工字鋼存在錯位;一塔架鋼立柱底座的工字鋼一半處于懸空狀態,存有較大傾倒傾覆隱患。
支撐塔架中的焊接圓盤存在偏心問題。受訪者供圖
一塔架鋼立柱底座的工字鋼一半處于懸空狀態。受訪者供圖
此外,本應使用預埋螺栓固定的地方,現場個別鋼立柱在螺栓緊固程度不到位時便貿然使用焊接進行固定。
“螺栓能焊接嗎?焊點容易開,強度會大大降低。”明查暗訪組專家現場指出問題。
明查暗訪組成員告訴記者,在施工過程中,每個支撐塔架要承受幾十噸的鋼結構重量,一旦傾倒,后果將不堪設想。
現場施工管理人員“一問三不知”
除了支撐塔架,塔架上纜風繩的地錨固定也存在問題,鋼錨板上的螺栓孔系用焊條加工,孔徑偏大,受力后易拉脫。
塔架上纜風繩的地錨固定。受訪者供圖
同時,專家提出疑問,塔架上兩根纜風繩同時拼接固定在同一地錨上,是否滿足受力要求?
“纜風繩如何起作用?”暗訪組專家詢問項目現場的副經理。對方答道:“只要保證塔架能受到拉力,防止塔架傾倒即可。”
“怎么保證纜風繩攬風到位了,有什么標準?”專家繼續詢問。
“具體數據都在方案里,它提供的信息是我們需要多大的鋼絲繩,角度是多少。”項目現場副經理回答道。然而他始終未能說清楚纜風繩的初始拉力值和工作拉力值。
“管理人員是關鍵少數,如果他們對施工現場的情況不了解,對纜風繩的拉力值不清楚,這就埋下了安全生產的風險隱患。”明查暗訪組成員對記者解釋。
除此之外,專家發現,該項目還存在高處作業平臺防護措施不到位、開關箱電路連接不符合臨時用電規范等問題。當日,瓊海市住建局即向施工單位下發了安全隱患整改告知書。
“抓安全問題實際是抓安全生產作業習慣”
在跟隨工作組明查暗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消防安全也是國務院安委辦檢查的一個重點問題。
問題清單顯示,一些施工現場存在滅火器過期、未配備滅火器、不符合用電規范等問題。
那么,消防問題是否是施工現場的一個常見隱患呢?
“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分對待”,專家解釋,“有些工地本身有很多油漆,在轉運過程中就容易著火,所以需要特別注意消防問題。我們會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來決定著重查哪些方面。”
施工現場堆放的油漆桶。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此外,高處墜落一直是威脅工地施工安全的一大隱患。記者注意到,就在今年8月31日,廣東省茂名市一名工地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失足從腳手架上掉至一樓,被樓下的3根混凝土鋼筋直接貫穿了小腿、胸腔、前臂三個部位,全身多處擦傷。
在此次明查暗訪過程中,專家就發現多處工地高處作業平臺的臨邊防護不符合規范,存在明顯缺失。
11月22日,在海口美蘭臨空經濟區一項目施工現場,專家拿出卷尺測量,發現高處卸料平臺的圍欄高度只有0.8米,按要求則需要達到1.2米。
一些施工現場的臨邊防護也不夠牢靠。“所有高空的臨邊防護不能光用眼睛去看,要親自用手晃一晃,保證它能承受一定的力。”明查暗訪組專家向施工現場的負責人演示道。
“我們抓安全問題實際上是抓安全生產作業習慣,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專家介紹,一些工人在施工過程中不夠規范,實則是危害自己的生命安全。
專家釋疑:避免安全事故關鍵在于落實
為何生產安全一直被強調,生產安全事故卻屢屢發生?
數據顯示,全國生產安全事故總體上呈穩定下降趨勢,但開始進入一個瓶頸期、平臺期,而且稍有不慎,重特大事故的發生還會造成安全狀況出現反彈。
明查暗訪組專家向記者介紹,施工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技術方案考慮不到位,另一個是違規作業,即對操作規范流程提出的要求沒做到位。
一施工現場工人在施工。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攝
“不論是國家層面的法律法規,還是企業的規章制度、施工經驗總結、作業指導書等,對于生產安全規范都是有明確要求的。技術方案做完善并落到實處,基本就能把現場的安全風險隱患杜絕了。”
有的項目技術方案已經很完善了,現場為什么還會發生生產安全事故?“關鍵在于現場的落實不到位,要從安全技術交底和崗前培訓上進行細化。”專家說。
明查暗訪組專家向記者解釋,項目負責人在進行安全技術交底的時候,一般分為三級。從上到下依次為項目總工和底下的專項負責人進行交底,專項負責人和作業班組長進行交底,班組長跟員工進行交底。主要內容是技術要求、安全要求、質量標準、檢驗方法、注意事項等等。“重點是告訴他們哪些是正確的做法,哪些是錯誤的做法,讓他們明白底線在哪里。”
但是,專家也指出,當前工地上的工人流動性大、受教育程度偏低且缺乏施工經驗。一些崗前培訓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很容易造成工人傷亡的嚴重后果。“像這種造成個別工人受傷、跌落的情況都是因為現場管理不夠細致、沒做到位。”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已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該法首次在法律層面明確,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
據悉,有關企業單位主要負責人落實新修訂的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一條法定職責的情況也是本次明查暗訪組檢查的重點之一。
在此次明查暗訪過程中,工作組在檢查完有關施工項目后,會在現場及時向項目有關負責人指出問題,敦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我們這次檢查不看臺賬,直接深入到現場去,看你這個工程質量到底如何,如發現問題就直接反饋,責成現場負責人去解決問題,這個做法我覺得很好。”海南省應急管理廳的工作人員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