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評論]地震襲來,高效的應急響應可安民心
地震!地震!5月21日21時48分,云南省大理州漾濞縣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5月22日2時04分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發生后,應急管理部會同相關部門緊急撥付中央救災資金和物資,并在第一時間派出兩個工作組分赴云南青海指導協助地方開展搶險救援救災工作。
幾乎是在一瞬間,關于地震的各方信息得以在社交平臺上刷屏,而一定是在此之前,央地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就已經快速啟動響應機制:從部署排查搜救到震情監測,從次生災害防范到受災群眾救助安置…… 徹夜未眠的,不僅是身處地震區域的普通民眾,更有迅速“動起來”的各級機構、各方職守和各種抗震救災專業團隊。
讓越來越多人深有體會的是,“應急響應”這個已然并不陌生的公共詞匯,正在快速進入狀態,并成為地震災區民眾以及更大社會層面得以信賴、得以心安的原因所在。
就在地震發生前一周,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四川省政府剛剛聯合舉行了名為“應急使命·2021”的抗震救災演習,演習預設場景就包括有突發7.5級地震:災區房屋倒塌損毀嚴重,大量人員被壓被困,當地電力、通信、道路、橋梁部分中斷…… 演習跟實戰就發生在前后腳,這可能是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情節,卻也是此番最真實存在的狀態。
作為應急管理部成立三年來首次舉行的大規模實兵檢驗性演習,“應急使命·2021”演習的初衷就在于“推動各地完善應急準備,增強應急救援的合力和效能,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促進提升現代化抗震救災能力水平”,而此番云南、青海的兩場地震發生后,各級部門抗震救災工作的有力有序開展,也表明了演習防患于未然的科學預見和必要必須。
一個前半夜,一個后半夜,云南、青海兩地發生的地震,時間間隔之短、震級之高,應當說為近年所罕見,但從中央到地方的抗震救災效率之高,也稱得上令人欣慰。一系列教科書式的動作和安排,就在地震發生的最短時間內得以進行,這可能也讓很多人第一次頗為直觀地感受到國家單設一個應急管理專業部門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無論是新冠疫情,還是洪澇、地震災害,在驟然而降的突發災難面前,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得當應對都不可能是平白無故的幸運,而必須通過充分的災難預演來錘煉和提升自身的應急抗災能力,也同樣需要一個專司其職的政府部門以更為精到的各項專業工作,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應急于突發。
應急響應是全社會都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包括突發災難面前的專業逃生、守望相助,可以說都在不斷地通過各種突發場景在考驗著人們。在剛剛過去的“防災減災宣傳周”里,國家減災委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曾部署各地修訂完善應急預案,開展地震等各類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演練,有針對性地進行常態化應急疏散和避險逃生演練,提高社會公眾的主動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那些在“關鍵時候能救命”的逃生知識和自救技能,在你學到的下一秒就可能派上用場:十幾天前的“防災減災宣傳周”中,云南就曾專門開展地震災害應急救援演練,誰能想到這么快就能在接下來的抗震救災、自救救人中發揮作用。
災難無法完全預知,但更理性的籌謀、更從容的應對和更專業的操作,卻一定是人類得以扛過每一次大難的法寶。及時、高效的應急響應,可安民心,能助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