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急管理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媒體聚焦 > 追夢火焰藍丨巴黎圣母院大火在前 貴州苗寨防火做了這些工作

    追夢火焰藍丨巴黎圣母院大火在前 貴州苗寨防火做了這些工作

    www.waka8s.com時間:2020/11/19 8:58:26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次瀏覽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2019年,法國巴黎圣母院突發大火并蒙受重創,令人痛惜。在我國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2064個50戶以上木質結構連片村寨,其中有22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村,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個國家級文物古建筑群,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西江千戶苗寨。如今,這些地方的防火工作做得怎么樣呢?

    近日,記者從貴州黔東南州消防救援支隊獲悉,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收官階段,該州突出完善和落實“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的責任鏈條,構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消防安全環境,走出了一條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村寨防火新路子。

    數據顯示,30戶以上火災由“十二五”期間的年均1.2起,下降到“十三五”期間0起,從2016年起,已經連續5年未發生30戶以上火災。

    六大改造讓苗寨更安全

    黔東南州下轄16個縣市(區),其中14個曾被列國家級貧困縣,經濟條件欠發達。加之地區特殊的民俗、特殊的山水地貌和地理環境,因火災致貧、返貧的教訓極為深刻,往往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把火燒到解放前”。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些地方農村消防基礎設施薄弱,“欠債”太多。貴陽市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文邦友曾長期在黔東南州工作,他回憶說:“以前的苗寨里連最基本的消防通道都沒有,車根本就進不去,寨子都連在一起,也沒有隔離帶,通道狹窄擁擠,現在還都發展旅游業,人越來越多,可以說隱患非常大。”為解決這個難點和痛點,黔東南州消防救援支隊借力當地政府部門積極推進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置辦農村消防“家業家產”。黔東南州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陳兵介紹,“十三五”期間,當地完成全州50戶以上村寨志愿消防隊、消防水池、手抬消防機動泵建設和配備。未來三年,還將投資近4億元,在已建成115支政府專職隊的基礎上,完成63支政府專職消防隊建設任務,同時為2064支50戶以上木質結構連片村寨消防基礎設施、志愿消防隊、409個村寨微型消防站進行提檔升級。文邦友說,當地少數民族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也是火災隱患之一。“苗寨都是木質結構,長期以來就在地上生火,不開玩笑地說,我們以前都是坐在火塘邊談消防。”為此,當地本著“尊重少數民族生活居住習慣,規劃建設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加強木質房屋村寨防火設施建設”原則,累計投入10億元進行了“寨、房、電、廚、水、路”六大改造,其中電改29.1萬戶,修建常高壓消防水池500余個、普通消防水池4000余個、消火栓256個,配備消防機動泵6000余臺。“比如把裸露的電線包起來,給他們改造廚房,在寨子里新建防火栓、消防水池等設施,讓一部分人搬出來,在寨子中形成隔離帶。”陳兵介紹,一些村寨還積極探索“大數據管火”,目前在全州177個傳統村落中建成電氣火災監控大數據平臺,為村寨消防安全再上了一道“防護鎖”。

    消除苗寨消防管理“盲點”

    監管不到位、責權不明晰是無數火災背后的問題,因此消防安全首先要堅持依法治理,構建權責統一的法治體系。據介紹,黔東南州消防救援支隊提請州委、州公安局出臺了史上最嚴問責的“州八條”(《關于嚴肅農村消防安全工作責任追究的通知》)和派出所農村消防問責辦法,對農村火災事故責任追究從8個方面進行了剛性規定。同時,推動出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農村消防條例》等一系列法規文件,壓緊壓實消防安全責任鏈,搭建起了州、縣、鄉、村、村民五維架構,把各縣市開展農村消防工作情況納入督查和考核內容,落實縣、鄉、村三級包保責任。陳兵介紹,當地先后對170余名消防工作不力的黨政干部進行了追責問責,用高壓問責倒逼消防責任落實。同時,當地還探索出了農村“一三五應急聯動機制”和“十戶聯防”等綜合治理措施;推行“戶戶聯防、風險共擔”的“寨管委”工作機制,依托“一村一警務助理”警務模式,把消防工作納入農村治安防控體系,有效破解和消除了苗寨消防管理存在的“真空”和“盲點”。

    33個民族同唱一首“防火歌”

    黔東南州境內居住著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33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數的80.2%。以苗族為例,他們一直有掃寨、喊寨等傳統防火習俗。在千戶苗寨所在的西江村,其村規民約也對防火作出了規定。比如,轄區內發生火災,按“四個一百二”處罰,即責任人繳納120斤米酒、120斤糯米、120斤豬肉、120斤蔬菜,并鳴鑼喊寨一年。陳兵介紹,針這一特點,黔東南州消防救援支隊結合當前防火形勢和任務,深挖民俗資源,將上述民俗宣傳渠道進一步拓展用活,發動村級安監員、消防協管員、鳴鑼喊寨員、警務助理員這“四大員”以鳴鑼喊寨與符合民族習慣的方式開展宣傳,將消防安全內容納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搭建農村“防火墻”等;利用苗族侗族能歌善舞的特點,將消防知識精心編寫成“民歌”和“山歌”,組織村民進行傳唱等,讓防火宣傳“入口、入耳、入心”,村民的防火安全意識大大提高。

    相關資訊

  • 韩国三级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