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應急人好樣子
這支隊伍 用實際行動讓“火焰藍”更加耀眼
——記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1990年建隊,1991年1月1日起擔負福州市五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2019年,福州市政府授予該站“福州市五一廣場國旗護衛隊”銘牌。
風雨無阻 苦練“五功”
30年來,一代代消防指戰員接過光榮使命,不僅勤練滅火救援技能,還苦練升降國旗“五功”,用青春和熱血書寫榮光。
——從禮賓車到旗臺,32步正步,每步步幅75厘米;從走第一步開始到國旗升至旗桿頂端,2分7秒。30年如一日的完美表現,背后是大頭針、十字木架、沙袋和他們練到顫抖的手腿。
——臺風天,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大風吹得人無法站穩,但他們依然走得穩、走得齊、走得威武有力。絲毫不打折的隊列動作,背后是他們一次次頂風冒雨的苦練。
站功、走功、授旗模擬訓練,看起來簡單,但要做到極致,即便是有基礎的他們,也下了大功夫,腰腿酸痛、磨破腳皮、血水濕透襪子都是常事。
在五一廣場管理處的方瓊看來,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讓他最感動的便是堅持。30年來,不管嚴寒酷暑還是刮風下雨,他們始終如一,面對突發狀況能處變不驚、從容應對。
“每一次上旗臺,對我來說都像第一次一樣,珍重萬分又激動不已,我對自己的要求也從未改變。”老隊員彭文明一語道出隊員們心聲。
結合實際 守街護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福州市委、市政府對三坊七巷的消防安全十分重視。
“2012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完工并對外開放后,我們便搬了過來,駐守于此。”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陳逢洲介紹,該站承擔三坊七巷古建筑群及周邊0.9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防火巡查、滅火救援、執勤保衛、宣傳培訓、禮儀勤務等任務。
三坊七巷坐落著連片木質建筑群,耐火等級低,火災防控壓力大。對此,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采取聯防聯治、防火巡查、宣傳培訓、實戰演練等措施。依托三坊七巷管委會等單位,在街巷設置了5個微型消防站;成立防火巡查隊,在周末和節假日對留住戶、商鋪、文物古建筑進行火災隱患排查;每月對消防站人員進行一次滅火技能培訓和區域聯合演練,每季度對商鋪、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一次消防培訓和滅火逃生演練。
轉制后,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結合轄區實際,樹立“快攻速戰打早滅小”理念,探索出適用于老街古巷的“123快速滅火操法”,即1分鐘到場、2分鐘控火、3分鐘滅火。
此外,為做好消防安全保障服務,消防救援站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都會將消防車停在街巷口,成立便民利民隊,設立服務點,為游客提供免費茶水、座椅,宣講消防安全知識,展示“火焰藍”新風貌。
為民服務 解難助困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許多祖祖輩輩扎根于此的原住民,多年來與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結下了濃厚的情誼。
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的“國旗衛士雷鋒小分隊”,每月深入三坊七巷內的五老人員、貧困家庭送溫暖獻愛心,深入開展愛心助學活動,為轄區困難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文儒坊19號居住的一位老人,獨自照顧其90多歲高齡的母親,生活困難。該站制訂了長期的全方位幫扶工作計劃,定期上門走訪,對其進行物質、精神上的幫助、關懷,每逢春節到家慰問、端午節送粽子、臺風來臨前主動前往家中幫助做好防御工作、排除安全隱患。
吳娟熙和老伴徐謹良住在驛里社區,今年70多歲的她與消防員結緣于3年前。“2年多前,我得了白內障住院做手術,他們每天都到醫院幫忙,比家人還親。”吳娟熙感動地說。
群眾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要事,竭誠為民是隊員們用心踐行的承諾。作為同老百姓貼得最近、聯系最緊的隊伍,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