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急管理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媒體聚焦 > 【代表委員話應急】阻斷因災害事故致貧返貧的鏈條

    【代表委員話應急】阻斷因災害事故致貧返貧的鏈條

    www.waka8s.com時間:2020/6/1 11:33:39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次瀏覽

    “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鄭重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再次強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現實中,我國很多貧困地區,尤其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都存在自然災害多發地區與貧困地區高度重合的現象。一旦因種種原因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會影響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給勞動者帶來傷害損失,甚至致貧返貧。如何阻斷因災害事故致貧返貧的鏈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直面挑戰 災害事故極易致貧返貧


    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據統計,本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元,因自然災害每年大約有3億人次受災。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地區與貧困地區高度重疊,一些貧困地區深受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威脅,自然條件惡劣與生態環境脆弱疊加,整體貧困與區域特困并存,先天不足與內生動力不強同在;一些貧困地區安全基礎薄弱,安全設施匱乏,群眾安全意識淡薄,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深受各類火災、事故制約和影響,貧困現象相伴相生。”全國政協委員、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劉春平表示,“這意味著,一旦遭遇災害事故,上述地區群眾的致貧返貧風險很高。”

    2018年,作為“三區三州”重點區域的甘肅省臨夏州,發生暴雨洪澇災害,導致1.9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同程度受災,85戶家庭因災返貧致貧;2019年初,青海省玉樹州等地發生嚴重雪災,部分農牧民生活困難、大量牲畜因覓食困難死亡;2019年以來,四川長寧6.0級地震、甘肅夏河5.7級地震、西藏墨脫6.3級地震、貴州水城“7·23”特大山體滑坡等災害相繼發生,給當地群眾脫貧帶來嚴峻挑戰……

    來自“三區三州”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長丁秀花對此深有感觸:“我所在的州,高山峽谷占了總面積的98%,貧困群眾大多居住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山區,遭受自然災害的風險很高,我們必須采取易地搬遷舉措,才能讓群眾遠離災害風險。”

    “2016年,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蘇村發生一起山體滑坡。在救援過程中,我目睹了受災群眾的痛苦,心情十分沉重。”參加過20多次搶險救災、8次擔任現場指揮員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部長張利榮說,因災致貧返貧,甚至致命,嚴重沖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生產安全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的威脅同樣不容小覷。回憶起10多年前的那起事故,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永煤公司車集煤礦機電一隊主副井電工班班長游弋依然心痛不已。當時,一名與他關系十分要好的工友在掘進工作面爆破時,因違規操作釀成事故導致雙目失明。“這名工友是單職工家庭,事故發生后,他的家庭失去了收入來源。”游弋說。


    發揮優勢 為脫貧攻堅貢獻應急力量


    風險挑戰如此嚴峻,但必須直面。應急管理部門組建以來,緊密結合職責,積極發揮綜合協調和專業監管優勢,全力支持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做好防災減災救災等工作,切實防止因災害事故致貧返貧,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應急管理部門大有可為。”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萍鄉市市長李江河認為,應急管理部門應發揮自身優勢,在風險防范、監測預警、應急響應、救援安置、恢復重建等各個環節全力以赴,因勢利導,適時調整應對策略,幫助受災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減少因災害事故致貧返貧,讓受災害影響的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能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同樣認為,在防止因災害事故致貧返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方面,應急管理部門優勢明顯。他認為,凡突發性重大災害、事故或事件,其成因、孕發機制、蔓延方式與應對措施各有不同,但最重要的是緊密追蹤各種前兆與實時信息,及時基于一線與專業部門人員的報告,對災難事件的可能規模與危害程度作出迅速、理性的預判,這離不開應急管理部門參與,應急管理部門可以充分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做好分析研判、協調處置等工作,減少災害損失,阻斷因災、因事故返貧的鏈條。

    “一定要把減災扶貧的理念樹立起來,加大防災減災投入,提升貧困地區抵御災害能力。”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六盤水市市長李剛表示,應急管理部門應主動作為,努力促進防災減災與脫貧攻堅互促雙贏格局的形成。

    劉春平表示,該校的扶貧聯系點是河北承德山區的一個村,那里易發生自然災害,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幫助當地改造水系,建設防災減災工程,目前水旱災害發生頻率和損失都大大降低。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帶來挑戰。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正是針對當前新形勢提出的,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主要著力點。應急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綜合協調及專業監管優勢,圍繞‘六穩’‘六保’,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助力復工達產,實現產業鏈條的安全平穩恢復,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應急管理廳黨委書記、廳長趙豪志表示。


    多措并舉 全鏈條發力筑牢人民防線


    “地方政府應當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李江河說,萍鄉作為全國煙花爆竹四大主產區之一和“江南煤都”,高危行業較多,自然災害風險也較高,萍鄉黨委、政府始終將應急管理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去年7月,萍鄉遭遇特大洪澇災害,受災群眾61萬余人,直接經濟損失近50億元,但災中無人員傷亡,災后救助有力。“我們備足了救災物資、前置了應急救援力量,取得了零傷亡的成績,并且在災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災后重建的政策措施,特別是緊盯災害對扶貧工作的影響,拿出了一些具體舉措,比如為受災企業減稅降費、推出災后重建貸款、迅速推進因災倒房戶重建工作、按照應救盡救原則及時救助等,有效避免了因災致貧返貧。”李江河說,防止因災致貧、返貧,政府必須勇挑重擔,拿出真招實招。

    面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狀況,我國在“十五”期間就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共安排國債資金56億元,搬遷120多萬人,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明確,優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躍帶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威脅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如今,怒江的1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已經接近尾聲。“對安置點的情況,必須嚴加排查。我們加強了地質災害監測,保證每村都有一名自然災害第一響應人,遇到突發情況,及時發出預警。”丁秀花說。

    “要阻斷因災害事故致貧返貧的鏈條,必須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各有關部門必須全鏈條發力,各司其職,加強宣傳引導,多形式、多渠道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等安全知識,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李剛介紹,六盤水市去年積極運用有獎報災微信平臺,提高全市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安全知識普及率,群防群控效果顯著提高。

    “不少群眾有一種忌災忌險的觀念,認為出門之前,談論災害和事故是一種不好的事情。”張利榮認為,群眾必須要樹立正確的防災觀念,學知識、學技能,確保遇到突發情況,第一時間開展自救和互救。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阻斷因災害事故致貧返貧鏈條,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必須匯聚多方力量,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多手段共促全社會形成“人人講安全、事事講安全、處處講安全、時時講安全”的良好氛圍。

    相關資訊

  • 韩国三级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