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災難中學會應對災難
——寫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閉幕之際
5月14日,為期三天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圓滿閉幕。3天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名嘉賓齊聚一堂,回顧了我國防震減災工作和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成就,總結交流十年來國際社會在地震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我們欣慰地看到,恩格斯的名言再次被驗證,“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汶川“5.12”特大地震震后十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從災難中學習應對災難,不僅災區從廢墟中重生,在重建中邁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從巨災浩劫中脫胎的應急管理事業,也從傷痛中汲取力量開創出新局面。
應對災難的綜合防范能力顯著增強
防震減災理念更加清晰。以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新思想為指導,我國防震減災工作更加注重災前預防,更加注重綜合減災,更加注重災害風險管理,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作用,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方向更加堅定,發展思路更加開闊。
防震減災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制定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確立了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屬地為主的防災減災救災領導體制。組建國家應急管理部,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不斷完善災害預警、信息共享、應急響應、災后重建、社會動員運行機制。
地震風險防范能力顯著增強。發布實施第五代全國地震區劃圖,徹底取消不設防地區。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對約14萬所中小學校舍和2400萬戶農居進行了抗震改造,約6000幢建筑物和50座橋梁采用了減隔震新技術。健全完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制定各級各類預案約30萬件,地震應急演練常態化。在建和建成中央救災儲備庫9個,建成國家、省、市、縣4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地震應急救援綜合能力進一步增強。
地震監測預測能力得到加強。建成由1107個測震臺、1995個強震動臺等組成的中國地震數字觀測網絡,監測技術總體達到國際水平。地震速報服務實現自動化,速報時間由10多分鐘縮短到2-3分鐘;部分地區建成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示范系統,實現了秒級預警和分鐘級烈度速報。
我國防抗救災的科技裝備水平顯著提升
大力實施“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四大計劃。“透明地殼”計劃重在發展新一代觀測技術,開展地殼深部探測,使“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得“透明”起來。“解剖地震”計劃就是要對汶川、唐山、海城、玉樹等典型強震,以外科手術式的精準度詳細解剖,利用大數據、超算等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數值模擬,發展和提出適用于中國大陸不同構造帶的強震孕震和前兆機理模型,研發和應用井下觀測和空間觀測等新技術、新手段。“韌性城鄉”計劃緊盯國際前沿動態,將綜合減災理念技術方法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的各個階段,降低我國城鄉地震災害風險。“智慧服務”計劃圍繞技術服務、產品服務、信息服務和應用服務等多個領域,構建地震科學大數據中心和防震減災信息化基礎設施云平臺,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從地震監測預警、風險分布到避險逃生的全方位專業指導信息和一般科普知識服務。
開展天地一體觀測。“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多載荷高精度地球物理類觀測衛星的國家,實現了我國地震天地一體化觀測的革命性進步。2月2日,習近平主席和馬塔雷拉總統互致賀電,祝賀中意合作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發射成功。
加強地震科學基礎理論、應用技術和方法研究。在國際上實現兩個首次:首次突破內河流域主動源激發和數據接收技術、首次突破基于性態抗震理論的核心關鍵技術難題。中國地震科學臺陣探測計劃(ChinArray)順利實施,獲取了南北地震帶約200萬平方公里的地下精細結構,數據質量和處理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功研制高靈敏度新型測氫儀和測汞儀,國家重大儀器專項支持的絕對重力儀、海洋矢量測量儀研發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形成產品,打破國際壟斷。
廣泛推廣減隔震技術。目前我國已有各類減隔震建筑6000多幢,約占世界的一半,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航站樓等一批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采用了減隔震技術,有效提高了抗震能力;針對各地不同自然條件和地域特色設計的各類抗震技術使得農村安全民居工程惠及約6000萬人,千百年來我國農村不設防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突破了P波預警、閾值報警等關鍵技術,已在福廈線、成灌線等部分線路開展示范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擁有高速鐵路地震預警技術的國家。
我國對全球防抗救災的貢獻不斷加大
積極開展防抗救災國際合作。截至2017年,我國已與全球77個國家、1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并與其中40多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地震合作協議。其中,與“一帶一路”沿線41個國家建立了雙邊合作關系,簽訂了22份合作協議或備忘錄,在地震監測、震害防御、應急救援和科學技術研究等領域開展了積極的合作。
廣泛開展人道主義援助。2007年至今,共為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老撾、緬甸和薩摩亞6國援建了40個地震臺站,培訓100多名技術人員,項目總金額達6350萬元。正在實施的中國—東盟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將整合30個地震臺站,實現對中國南海及鄰近區域的地震海嘯監測預警。中國國際救援隊先后赴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海地、日本和尼泊爾等國執行10次地震救援任務。 2012年以來,承擔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6個、援外臺網建設項目2個、亞洲區域合作專項項目9個、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1個。
不斷為全球防抗救災貢獻中國智慧。我國共有12名專家在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會(IASPEI)、國際地震工程學會(IAEE)、亞太經合組織地震模擬國際合作組織(ACES)、國際地震中心(ISC)、國際應急管理學會(TIEMS)等13個重要國際組織任職。2011年以來,共有約1100人次參加IASPEI學術大會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同時在華舉辦東亞地震研討會、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系列國際學術研討會、中亞天山地區地震學系列學術研討會等10多個國際學術與工作會議,我國在全球防抗救災領域的影響力、話語權持續提升。
十年彈指一揮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習近平主席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思想和對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的致信中提出的明確要求,為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今后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思想,進一步完善法治體系,優化工作職能,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增強防震減災綜合能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地震安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