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深入開展全國防災減災日活動
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能力
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 黃明
應急管理部部長 王玉普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也是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紀念日。今年防災減災日的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旨在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普及活動,進一步引起全社會對防災減災的重視,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推動全民學習應用防災減災知識,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損失。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是一個基本國情。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全國人民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正是在這次災害后,經國務院批準,確定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這一天所在的一周為防災減災宣傳周,集中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普及活動,推動城鄉基層社區減災能力建設。這是我國針對自然災害嚴重的基本國情和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短板作出的一項倡導性制度安排。
經過多年來的工作實踐,我國初步形成了包括管理制度、社會動員、基層減災、工程減災、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應急救助、恢復重建、科技支撐、國際合作等體系在內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格局,但是各個體系的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中最為薄弱、急需改進的仍是基層減災體系,主要表現為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不足,基層社區防災減災救災組織力不強,一些地方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等方面,這是當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的突出短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從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的戰略高度,多次就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了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改革創新發展的理念、原則和內容,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尊重生命、情系民生的人民情懷,為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2016年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新時期防災減災救災改革的頂層設計,明確了改革的總體要求和具體改革舉措,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在實施層面的具體展開。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和中央意見,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著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鍥而不舍推動防災減災救災事業創新發展;要加強對自然災害全過程的統籌管理,做到防災和救災相統一,災前、災中、災后相統籌,并在工作環節、工作內容和工作目標上進行有效調整,主動推動工作重心前移,努力踐行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要強化基層基礎,著力補齊基層減災體系薄弱這個突出短板,推動應急組織體系覆蓋到基層、風險管控措施落實到基層、防災減災教育普及到基層。
中央意見對開展防災減災科普宣教作出了具體部署,要求將防災減災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推進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進學校、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強調要深入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定期開展社區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居民開展應急救護技能培訓和逃生避險演練,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提升公眾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技能。這些重要部署,為我們做好全國防災減災日相關活動提供了行動指南。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中央精神,緊扣主題、強調行動,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組織實施好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活動。
一是突出防災減災日主題,扎實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在組織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教育活動時,要突出“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這一主題。今年的主題延續了突出災害風險防范的一貫要求,提醒社會公眾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并積極行動起來,針對身邊的災害風險,綜合采取排查治理災害隱患、修訂完善應急預案、組織開展應急演練等多種措施,努力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二是強化災害風險防范,有效推進災害隱患排查治理。根據轄區和行業主要災害風險,針對各類易發災害可能帶來的威脅,支持引導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參與,集中開展全面、系統的災害隱患排查,重點做好社區、學校、醫院、敬老院、福利院、建筑工地、機場、火車站、地鐵、城市地下管網等人員密集場所和重要設施的隱患排查。對排查出的災害隱患,要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明確工作責任和時間進度,盡最大可能減輕災害風險。
三是修訂完善應急預案,因地制宜開展應急演練活動。根據災害風險和抵御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進一步修訂完善各級各類應急預案,注重提高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重點針對城市內澇、地質災害、臺風、地震等災害以及火災、燃氣泄漏等事故,因地制宜組織開展人員疏散和搜救、群眾生活救助、傷員救治、應急指揮、物資調運、信息共享、社會力量參與等演練活動,進一步規范各類災害的應對處置程序,確保責任明確到人、落實到位。
四是利用多種途徑和手段,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技能。以城鄉社區、學校、機關、廠礦、企業等為平臺,根據行業和領域特點,面向系統和社會公眾普及各類災害知識和防范應對基本技能。向社會公眾開放消防博物館、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等設施和場所,設立專區開展防災減災基本技能公眾體驗活動。開發和投放針對不同社會群體的防災減災科普讀物、動漫、游戲、影視劇、公益宣傳片等產品,發揮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等新媒體的作用,不斷擴大宣傳覆蓋面,確保宣傳教育取得實效。